{{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為葡萄藤(Vitis vinifera L.)上的紅色乾燥葉子,含有4%總多酚(total polyphenols)和0.2%花青素(anthocyanosides)。根據《法國藥典》(French Pharmacopoeia,1996年)記載,乾燥後的紅葡萄葉萃取物含有10 -15%總多酚。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可供食品使用原料一覽表」,建議紅葡萄葉萃取物每日食用限量為720毫克。
葡萄樹(Vitis vinifera)原產於地中海地區、中歐和西南亞,從摩洛哥和葡萄牙向北延伸至德國南部,向東延伸至伊朗北部。截至 2012 年,歐洲約有5,000至10,000個葡萄品種,但只有少數品種對釀酒和鮮食葡萄生產具有商業意義。
成齡葡萄植株在春、夏季修剪時,必須把多餘的葉子摘掉,將基部不在枝條上的芽儘早抹去,只選留強壯枝條,每1節只保留1個健壯芽,花穗以上只保留4-8片葉,所以大多數的葡萄葉應該是廢棄物。
但葉子中富含多酚類化合物和其他治療化合物,尤其是葡萄樹藤上的紅色乾燥葉子,是一種含有多種多酚的草藥,白藜蘆醇和虎杖苷是主要化合物,具有抗氧化和抗炎特性,很早就成為歐洲民間草藥來源。
一般來說,紅葡萄葉是選用特殊品種的葡萄樹,在秋天葉子由綠轉紅的時候,以手工方式進行採收。為了評估高品質藥物起始原料的可持續來源,科學家曾對135 個不同來源的紅葡萄葉樣本進行比較研究,測定黃酮醇、花青素和多酚的含量。發現品質良好的紅葡萄葉,總黃酮醇含量在0.6%至3.5% 之間,花青素含量在0.2%至1.45% 之間,多酚含量在4.6%至18.9%之間,高於《法國藥典》的記載。學者還發現有機紅葡萄葉萃取物中,白藜蘆醇的濃度高於一般傳統葡萄葉萃取物。
紅葡葉所含的多酚,雖然種類豐富且具有廣泛的藥理作用,但由於其溶解度低、代謝快,導致口服生物利用度低,因此其用途有限,因而使用技術萃取菁華。
紅葡萄葉萃取物(Red Vine Leaf Extract,RVLE)保留所有紅葡萄葉有效成分,是一種含有多種黃酮類化合物的草藥,其主要成分為槲皮素 3-O-β-D-葡萄糖醛酸苷和異槲皮苷(槲皮素-3-O-β-半乳糖苷)。透過動物實驗和病理分析,具有抑制發炎引起的周邊水腫的作用。
傳統上,RVLE可內服和外用,已被證明對靜脈內膜有保護作用,並具有抗發炎、抗氧化特性和抑制血栓形成的作用,傳統上用於腿部保健,以改善血液循環,能輔助循環、預防凝集,強化血管彈性,舒緩腫脹,治療慢性靜脈炎與痔瘡、皮膚毛細血管脆弱相關的症狀,還可緩解乾眼症。
紅藤葉萃取物是一種植物來源靜脈活性藥物,已被研究和推薦了二十多年,現已在歐洲標準化為非處方藥,用於改善血液流動,減少小腿腫脹,促進腿部健康循環,緩解腿部疼痛、疲勞和沈重,控制靜脈曲張(慢性靜脈功能不全,Chronic Venous Insufficiency,CVI)症狀,特別是研究較多的紅葡萄葉萃取物AS 195,可能成為輕度至中度慢性靜脈功能不全患者的合理輔助治療選擇。
*註:植物萃取物,也稱為植物藥物,在患者的醫療或自我藥療中被廣泛接受。黃酮類化合物是一類植物次級產品,包括黃酮醇、花青素、黃酮醇、異黃酮、黃酮或黃烷酮。黃酮類化合物已被證明具有抗氧化能力、清除自由基能力、預防冠心病和抗癌活性。
參考網址:
https://www.ejves.com/article/S1078-5884(10)00755-0/fulltext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2314844/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term=%EF%BC%82Red+Vine+Leaf+%EF%BC%82&sort=pubdate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ptr.6705
https://bpspub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002/prp2.213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304397660_Qualitative_and_Quantitative_Evaluation_of_Drug_and_Health_Food_Products_Containing_Red_Vine_Leaf_Extracts_on_the_Japanese_Market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5267230/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6977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