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稱寶鼎香,為薑科薑黃屬植物,部分亞洲國家稱為turmeric或kunyit。主要使用部位為根莖,分枝繁多,呈黃色至橙色,有芳香味;煮沸後曬乾、磨成深橙黃色的耐儲存香料粉,常用於南洋料理以及咖哩,也可做為天然的染色劑;萃取出的薑黃素(curcumin)具有醫療保健的效果,中醫藥用以促進體內氣血流動。
薑黃素是由薑黃植物產生的一種亮黃色化學物質,已被世界衛生組織、歐洲議會和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批准為食品添加劑。

一.歷史

薑黃在亞洲已有數百年的應用歷史,最早發現於法爾瑪(Farmana,印度北部哈里亞納邦羅塔克縣梅哈姆街區的一處考古遺址),可追溯到西元前2600年至2200年之間;在以色列米吉多的一個商人墓中,也曾發現薑黃,可追溯到西元前二千年。西元前7世紀,尼尼微亞述巴尼拔圖書館(Ashurbanipal's library at Nineveh)的亞述楔形文字醫學文獻中,薑黃被認為是一種染料植物。在中世紀的歐洲,薑黃被稱為「印度藏紅花」。
有語言和間接證據表明,西元前3000年左右,南島民族在離開臺灣後不久就開始使用薑黃,之後才與印度接觸,並經由拉皮塔人(Lapita)向外傳播。
在印尼和菲律賓,薑黃被用於食品、紡織品染色、醫藥以及人體彩繪。它通常是各種萬物有靈儀式中的重要成分。
南島人指講南島語的民族,源於西元前3000年至1500年的史前海上遷徙,居住的國家和地區,有時統稱為南島,有時也稱為講南島語的民族。包括定居在台灣、東南亞海域東南亞大陸部分地區、密克羅尼西亞新幾內亞沿海、拉尼西亞島嶼、波利尼西亞和馬達加斯加講南島語的民族,以及越南、柬埔寨、緬甸、泰國、海南、科摩羅和托雷斯海峽群島的土著少數民族。他們把薑黃稱為kunij,主要與其作為染料的重要性有關。
與歐洲人接觸之前,密克羅尼西亞、美拉尼西亞島和波利尼西亞(遠至夏威夷和復活節島)的人們就廣泛將薑黃用作食物和染料。

二.起源和分佈

單從數量來看,薑黃屬植物種類最多的國家是印度,約有40至45種。泰國也有30至40種。亞洲熱帶其他國家也有許多薑黃屬植物的野生種。最近研究還表明,薑黃的分類存在問題,只有產自印度南部的標本才能鑑定為薑黃。世界其他地區的其他物種和栽培品種的系統發育、親緣關係、種內和種間變異,甚至身份仍有待建立和驗證。目前在亞洲其他地區用作和銷售的各種“薑黃”已被證明屬於幾個物理上相似的分類單元,具有重疊的當地名稱。

三.醫用

當人們發現用來染布的薑黃,具備改善疾的功能,開始被應用於傳統中醫、印度傳統阿育吠陀、悉達(Siddha)醫學,以及波斯-阿拉伯傳統尤那尼醫學(Unani medicine)以及南島民族的萬物有靈儀式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中醫藥方面,早在西元659年、唐高宗顯慶四年頒布、史上最早的一部由國家權力機關頒布的藥學專著《新修本草》(又稱《唐本草》或《英公本草》)中,即有關於薑黃入藥效果的記載:「主心腹結積,疰忤(ㄓㄨˋ ㄨˇ,一種疾病,其發病原因多與飲食不節、勞累過度、情志不遂等因素有關),下氣,破血,除風熱,消癰腫。功力烈於鬱金。」
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記載:「薑黃味辛、苦,性溫,具有破血行氣、通經止痛、活血化瘀的功效,主要用於治療血瘀氣滯、經閉、產後腹痛、跌打損傷及風濕臂痛等。」認為薑黃能促進體內氣血流動,尤其適合體質虛寒者,但孕婦、凝血疾病患者、糖尿病患者以及有膽囊疾病者應避免食用或謹慎使用。
清康熙初年《本草備要》記載:「理血中之氣,下氣破血,除風消腫,功力烈於鬱金。治氣脹血積,產後敗血攻心,通月經,療撲損。片子者能入手臂,治風寒濕痹。」
在印度,薑黃隨著印度教和佛教而傳播,應用極廣,被用來染色僧侶和牧師的長袍,後來更成為傳統醫學與飲食上的重要成分。但儘管薑黃、薑黃素長期以來一直用於阿育吠陀醫學,但尚無高品質的臨床證據表明食用薑黃或薑黃素對治療任何疾病有效。
薑黃素具有預防糖尿病前症(prediabetes)發展成糖尿病的功效,能保護胰臟β細胞不受發炎細胞激素和氧化的損害,有效預防糖尿病發生;研究亦證實薑黃素可以減緩細胞激素增加及抑制與捕捉體內自由基產生,其機轉是透過抑制.NO與NF~κB的釋放而減緩體內發炎反應。

四.薑黃素

波蘭學者卡齊米日·科斯坦涅斯基KazimierzKostanecki、J.Miłobędzka和WiktorLampe等人於1910年首先推斷出薑黃素的化學結構:由兩個鄰甲基化的酚以及一個β~二酮組成,屬於多酚類。這個β-二酮結構有烯醇-酮互變異構,但光譜結果證明薑黃素在固態和溶液中主要是以烯醇式存在。
薑黃粉含有約1~6%的薑黃素。其中,薑黃素是讓薑黃粉呈金黃色的原因。薑黃素為脂溶性,與油脂一起烹煮會提高吸收率,與黑胡椒一起進食,胡椒鹼亦可提高薑黃素的吸收率。
薑黃素是一種從薑黃根莖中提取得到的橙黃色結晶性粉末,有特殊臭味,味稍苦,屬酚類色素,結構為二芳基庚烷。它是最主要的薑黃色素(curcuminoid)類物質,很早就作為一種天然色素被用到食品工業中(E100)。它對還原劑穩定,著色力強,不易褪色,但對光、熱和鐵離子敏感。主要用於罐頭、腸類製品、醬滷製品的染色。
薑黃素有重要的經濟價值和廣泛的藥理作用,如降血脂、抗氧化、抗發炎、抗動脈粥樣硬化等,一日的成人攝取量,建議是以每公斤體重使用0~3mg來計算。在安全考量下,建議每日攝取量在200mg以內,避免攝取過多產生反效果。
2004年時發現薑黃素能抑制HIV~1整合酶活性而用於愛滋病的臨床試驗。此外,抗癌是薑黃素的主要藥理活性之一,其抑制腫瘤的作用已在許多動物實驗中得到反覆證實,其具體抗癌機制已成為近期研究熱點,例如開發創新的生物水凝膠,作為癌症治療中pH敏感控制藥物釋放的有效藥物傳輸系統;近期研究更指出薑黃素比槲皮素具有更強的抗發炎作用。
也有研究指出,透過薑黃素提高口服睪固酮生物利用度,解決男性的性腺功能低下症;薑黃素顯著的抗氧化和抗發炎特性,在預防和治療神經退化性疾病、發炎性腸道疾病、動脈粥狀硬化、糖尿病和腫瘤等慢性發炎疾病方面,顯示出巨大的潛力;薑黃素對降血脂減重有顯著的效果,同時也具有抗發炎、抗癌作用,能改善肥胖患者腸道菌叢的豐富度和多樣性。

五.烹調

薑黃是許多亞洲菜餚中的關鍵成分之一,它為食物帶來芥末般的泥土香氣和辛辣、略帶苦味的味道。主要用於鹹味菜餚,但也用於一些甜味菜餚,例如黎巴嫩蛋糕sfouf。
在印度,薑黃葉用於製作特殊的甜食patoleo,是一種填餡的薑黃捲餅,為印度西海岸烹製的菜餚,主要的餡料是用新鮮的椰絲,米粉糊和棕櫚糖製成的。並用薑黃葉包裹,封口後在特殊的器皿中蒸熟(chondrõ)。
除了用在咖哩之外,薑黃是南亞和中東烹飪中廣泛使用的香料:
  1. 伊朗khoresh食譜都是從在油和薑黃中焦糖化的洋蔥開始的。
  2. 摩洛哥香料混合物raselhanout通常包含薑黃。
  3. 在南非,薑黃用於使煮熟的白米飯呈現金黃色,這種米飯被稱為geelrys(黃米飯),傳統上與bobotie一起食用。
  4. 在越南菜中,薑黃粉用於為某些菜餚增色並增強其風味,例如bánhxèo、bánhkhọt和mìQuảng。
  5. 柬埔寨主要的咖哩醬kroeung用於包括fishamok在內的許多菜餚,通常含有新鮮薑黃。
  6. 印尼蘇門答臘的米南咖哩或巴東咖哩,都以薑黃葉為底料,例如仁當咖哩、巴東沙爹咖哩和許多其他品種。
  7. 在菲律賓,薑黃用於製作和烹飪kuning、satti和一些adobo變種。
  8. 在泰國,新鮮的薑黃根莖廣泛用於許多菜餚,尤其是泰國南部菜餚,如黃咖哩和薑黃湯。
  9. 印度對於薑黃應用甚廣,除了各色咖哩佳餚,也用於一種名為「薑黃拿鐵」或「黃金牛奶」的熱飲,被稱為haldīdūdh(haldī[हलदी],在印語中是薑黃的意思)是一種傳統的配方,在美國和英國有售,使用非乳製品奶和甜味劑,有時還會按照傳統配方加入黑胡椒(也可能使用酥油)。

六.益生元

薑黃素是一種親脂性酚類益生元,大腸的腸道菌群可發酵酚類化合物,促使益生菌的增殖、抑制致病菌的繁殖。
薑黃素一日的成人攝取量,建議是以每公斤體重使用0~3mg來計算。在安全考量下,建議每日攝取量在200mg以內,避免攝取過多產生反效果。




參考網址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40915447/
https://www.soundofhope.org/post/533669?lang=b5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40915064/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40911949/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40909997/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40909922/
 


延伸閱讀
👉【健康小學堂】益生元Prebiotics
👉【健康專欄】挑戰體重管理 多吃含益生菌的發酵食品
👉【會員好康】送您500元購物金!馬上加入會員領取
👉【訂閱電子報】獲得每月特惠、健康新知第一手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