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是「非常小的生物」,指的是無法以眼睛直接觀察,需要借助顯微鏡的極度微小的生物,包括細菌、病毒、真菌、原生生物和某些微藻等。微生物廣泛存在於自然界中,如土壤、水、空氣以及動植物體內,對生態系統和人類生活具有重要影響。

微生物的語源來自拉丁文「micro-」和「organismus」。Micro-意思是小,源自希臘語「mikros」。organismus來自拉丁語「organum」,意為器官或結構。例如腸道有上百兆個微生物,超過3萬5千個的菌種,大致分為益生菌、致病菌及中性菌,不論對健康影響是好是壞,都統稱為微生物。主要類別如下:

1.單細胞生物(Unicellular organism):細菌(Bacteria)、古菌(Archaea)、原生生物(Protozoa)等。 ‧細菌:無細胞核,形態多樣,如球形(球菌)、桿狀(桿菌)和螺旋狀(螺旋菌),可以影響人體健康的機能,分為有益細菌(如乳酸菌)以及致病細菌(如結核桿菌)。
‧原生生物:是一種具有複雜的細胞結構的單細胞生物,例如可導致瘧疾的瘧原蟲和變形蟲。微型藻類(Microalgae)也是其中之一,雖然被稱為藻類,但實際上是細菌的一種,進行光合作用的微小生物。

2.多細胞生物(Multicellular organism):真菌Fungi(釀酒酵母、皮膚癬菌等酵母菌和黴菌等微生物、菇類等肉眼可見的多細胞體以及地衣等共生體)、放線菌(Actinomycetota)、真核生物(Eukaryota,具有細胞核的單細胞和多細胞生物的動物、植物、真菌、藻類和其它擁有由生物膜包裹著的胞器和複雜亞細胞結構的原生生物的總稱),以及病毒(virus)、黴漿菌(Mycoplasma,又稱支原體)、披衣菌門(Chlamydiae,又名衣原體)等無完整細胞結構的生物。

微生物的理論很早就存在。西元前六世紀的印度耆那教經文中,就懷疑存在著一種看不見、被稱為nigodas的微生物,生活在植物、動物和人類的身體等任何地方,生命僅僅持續一瞬間。

已知最早提出疾病可能透過尚未看見的生物傳播的觀點,是西元前1世紀,由素有「羅馬最博學的人」之名的馬庫斯‧特倫提烏斯‧瓦羅(Marcus Terentius Varro)提出。

直到荷蘭微生物學家安東尼‧范‧列文虎克(Antonie van Leeuwenhoek)於1670年代使用自己設計、製作的單鏡頭顯微鏡,多番觀察,才揭示以前未知的微生物世界,為細胞理論奠定基礎,相關科學研究才正式開始。

1850年代,被尊為「微生物學之父」的法國生物學家、化學家、微生物學、免疫學家路易士‧巴斯德(Louis Pasteur)發現微生物會導致食物腐敗,推翻了自然發生理論。

同一時期,英國皇家學會會員羅伯特‧胡克(Robert Hooke)也使用顯微鏡觀察微真菌:毛黴,並在1665 年出版的《顯微圖譜》一書中,繪製研究圖表,並創造「細胞Cell」一詞。

2008年美國啟動人體微生物組計畫,開啟一系列關於腸道微生物組的研究,發現腸道微生物組與人體共生,且與全身各種生理及疾病有密切關聯。

時至今日,微生物不僅存在於自然界,以及包括人類的動、植物內,也是生物技術、生物化學、遺傳學和分子生物學的重要工具,廣泛應用在釀造、釀酒、烘焙、醃製和其他食品製作等生活領域。例如在發酵過程中用於製作優格、乳酪、凝乳、克菲爾、印度酸乳酪、木果乳酪和其他類型的食物。發酵培養物提供風味和香氣,並抑制有害生物。也用來發酵麵包、將葡萄酒和啤酒中的糖轉化為酒精。

微生物應用範圍雖廣,但並不是所有的用途都是有利自然世界或人類,古代戰爭、現代恐攻都曾把微生物當成「武器」。例如中世紀圍城時,人們用投石機或其他攻城器械,把得了傳染病死亡的患者屍體扔進城中,製造疫情,影響敵人的健康。2001年美國發生炭疽病毒郵件攻擊事件,多家新聞媒體、2位參議員辦公室收到郵件,造成5死、17傷。

 

獲得每月限時獨享優惠,健康新知第一手消息!

>>馬上訂閱太陽星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