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曾有過早上起床發現臉腫腫、鞋子穿不下的經驗?不少人會把這些現象歸因於「水腫」,但你知道嗎?水腫其實和我們的飲食、作息、甚至姿勢都有密切關聯。想要減少水腫困擾,不妨從生活中的小細節做起,掌握正確觀念與習慣,就能讓身體更輕盈、舒適!

 

一、水腫是什麼?為什麼會發生?

水腫,簡單來說,就是身體組織中積聚了過多的液體,最常出現在手腳、臉部或眼皮等區域。常見的原因包括久坐久站、攝取過多鹽分、水分代謝不良或生活作息不規律等。雖然有時只是短暫現象,但若長期反覆出現,仍建議觀察與調整生活型態,必要時也應諮詢專業意見。

 

二、水腫怎麼辦?10個改善水腫的日常方法

 

1. 攝取含鉀食物,幫助體內水分平衡

鉀與鈉互為平衡角色,日常可多攝取香蕉、奇異果、菠菜、紅莧菜、豆類等天然食材,有助調整體內的電解質狀態。

2. 減少高鹽與加工食品攝取

高鈉食物容易讓身體滯留水分,例如泡麵、醃製品、罐頭、醬料等。建議選擇原型食材為主,用天然辛香料如薑、蒜、辣椒等提升風味。

3. 補充足夠水分,別怕越喝越腫

不喝水反而讓身體保留更多水分!建議每日飲水量約為體重(kg)x 30ml。分次補充比一次猛灌效果更好。

4. 保持適量蛋白質攝取

蛋白質是維持血漿滲透壓的關鍵,若攝取不足,可能導致水分容易滲出到組織間。平日可從魚、蛋、豆、肉類獲取優質蛋白質。

5. 培養規律運動習慣

輕度運動如快走、抬腿、腳踝旋轉等都有助於血液循環,也能幫助體內水分代謝。尤其對長時間久坐族群特別重要。

6. 正確坐姿與適時休息

避免長時間翹腳或交叉雙腿,可使用腳凳抬高雙腳。辦公室久坐建議每隔 1 小時起身走動或伸展。

7. 使用冷熱交替的泡腳法

用約 40°C 溫水泡腳 10~15 分鐘,再用冷水沖腳約 1 分鐘,有助於促進局部循環,也能緩解疲勞。

8. 養成低糖低油飲食

過多糖分與油脂會增加體內慢性發炎與滯留液體的可能,選擇清爽飲食不僅能減少水腫,對整體健康也有幫助。

9. 穿著合適的壓力襪

壓力襪能協助促進下肢循環,適合需要久站或長時間行走的人,但須選擇合適尺寸,並依照專業建議穿戴。

10. 睡前避免大量飲水

若經常早上起來臉部水腫,建議在睡前1~2小時內減少飲水量,並稍微抬高頭部或腳部睡眠,也有助緩解狀況。

 

三、水腫族群要注意什麼?

  • 銀髮族:注意蛋白質攝取與腎臟功能,可搭配日常運動與足部抬高。
  • 孕婦:懷孕中期後易壓迫下腔靜脈,建議採側睡、穿舒適衣物,避免站立太久。
  • 上班族:久坐不動者建議定時活動、喝水、避免高鹽外食。
  •  

四、水腫飲食新選擇:機能性飲品與補充品

除了生活習慣調整,也可選擇含有植物萃取物、益生菌或低鈉設計的日常飲品輔助。例如市售主打無糖、高纖、無咖啡因的健康飲品,就能作為日常飲水替代選擇。不過產品選擇應以「成分透明」、「無誇大療效」、「適合日常飲用」為原則,才能安心享受。

 


結語

水腫不只影響外觀,更可能是身體代謝與循環的警訊。學會觀察自己的身體、調整生活習慣,從飲食、作息、運動三方面入手,就能讓身體回到輕盈舒適的狀態。下次當你再問「水腫怎麼辦?」時,這篇文章就是你最實用的生活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