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簡稱RSV,是一種非黃酮類的天然酚或多酚類物質,屬於芪類化合物的植物抗毒素、抗氧化劑,是多種植物在受到損傷或抵禦細菌或真菌等病原體侵襲時,所產生的物質。
日本白藜蘆醇是在1939年。由北海道帝國大學教授高岡道夫Michio Takaoka在論文中首次提及在毛葉藜蘆(Veratrum album,variant grandiflorum,曾被當做白藜蘆的變種)的根莖中分離出白藜蘆醇,命名為Resveratrol。因具有間苯二酚結構而得名。其後又在1963 年在日本虎杖(Reynoutria japonica,別名假川七、土川七、紅三七、三七、日本虎杖或日本蓼,是一種蓼科何首烏屬植物)的根中分離出白藜蘆醇。
1980年代,日本學者開始了解這種物質的抗氧化效果以及潛在的健康功效,但是並沒有引起廣泛注意。1990年代,美國康乃狄克大學法明頓健康中心心血管研究中心主任迪帕克·K·達斯(Dipak Kumar Das),認為葡萄酒裡發現的白藜蘆醇是造成法國悖論(法國人常食牛排、炸薯條等高膽固醇食品,但是其心血管病的發病率只有美國的1/3)的原因。
哈佛大學教授大衛‧辛克萊(David Sinclair)2004年創立Sirtris Pharmaceuticals 公司,該公司的初始產品是白藜蘆醇配方。2008年該公司被葛蘭素史克以7.2 億美元收購,並於 2013 年關閉,未能成功進行藥物開發。
可以合成天然白藜蘆醇的植物,包括日本虎杖、松樹(包括蘇格蘭松和東部白松)、康科德葡萄藤、覆盆子、桑葚、花生植物、可可灌木,以及產生藍莓、蔓越莓和越橘等漿果的越橘灌木等,被認為是一種泛測定干擾化合物。
因其能直接作用於細胞膜,並在人體內被廣泛代謝,進而產生多種交互作用,被視為具潛在治療用途,而被學界當成重要研究標的。肝臟和腸道是白藜蘆醇主要代謝部位;其中,肝臟代謝物是II 期(結合)酶的產物,這些酶本身在體外由白藜蘆醇誘導。
白藜蘆醇目前常作為膳食補充劑,也在護膚美容方面廣泛使用,例如1改善皮膚的角質過度增生,促進角質細胞的分化,並提高皮膚的損傷修復能力,減少瘢痕組織的形成。另外,白藜蘆醇還具有美白功效,能夠增加對紫外線的防護作用,提升身體的抗氧化能力,減少發炎反應,甚至有助於提升抗癌能力。
白藜蘆醇可增強人類肝臟 LX-2 星狀細胞的促纖維化活性。這項發現提出了這樣一種可能性:在肥胖患者中,當遊離脂肪酸 (FFA) 水平升高時,鼠李糖醇可能會引發肝纖維化。需要進行體內研究來進一步驗證這個結論。
德國埃森大學、美國西奈山醫學院進行的研究,則發現白藜蘆醇可增強人類肝臟 LX-2 星狀細胞的促纖維化活性。據此,研究人員提出一種可能性:在肥胖患者中,當遊離脂肪酸 (FFA) 水平升高時,鼠李糖醇可能會引發肝纖維化。不過,需要進行更多人體試驗,才能進一步驗證這個結論。
參考網址
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28935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