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稱抗壞血酸(ascorbic acid)、抗壞血酸鹽(ascorbate),是一種存在於柑橘類的水溶性維生素,水果、漿果和蔬菜中。也被視為營養補充品,也是一種通用處方藥,可用於預防及治療壞血病(scurvy,俗稱水手病,一種由維生素C缺乏引起的疾病),對於免疫系統運作很重要,還可用作抗氧化劑。

一,歷史

人們自遠古時代已經知道需要進食新鮮蔬菜或生的肉類以預防疾病。1536年,法國探險家、航海家雅克‧卡蒂亞(Jacques Cartier)探索美國、加拿大境內的聖羅倫斯河時,利用當地原住民的傳統方法,以煮沸的水加入崖柏屬喬木針葉泡茶,救助同行的人免死於壞血病。後來發現這種茶中,每100克含有50毫克的維生素C。
西元前約400年的文獻資料中,古希臘希波克拉底曾描述壞血病。英國皇家海軍外科醫生、英格蘭衛生學的創始人詹姆斯‧林德(James Lind)於1747年首次記錄對照實驗,試圖使用科學依據判斷該病的病因,證實新鮮水果能夠治療壞血病,發起利用柑桔類水果、新鮮蔬菜治療和預防壞血病。
維生素C於1912年被發現,1928年被分離出來,1933年首次被製造出來,成為第一個以化學方法合成的維生素,而匈牙利生物化學家阿爾伯特‧聖捷爾吉(Albert Szent-Györgyi)、英國化學家華特·諾曼·霍沃思爵士(Sir Walter Norman Haworth)因其發現而分別榮獲193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唯一一位獨立獲頒兩次諾貝爾獎的美國化學家萊納斯.鮑林(Linus Pauling),一直支持維他命C在醫學方面的功用,並於1970年推出新作《維生素C與普通感冒》,提倡使用高劑量的維生素C治療感冒。目前被列入世界衛生組織基本藥物標準清單,列在「維生素和礦物質」清單,被視為建立照護系統時的必備基礎藥物之一。
目前沒有證據支持其可用於預防普通感冒,然而,有些證據顯示經常服用可縮短罹患感冒時程。在生物體內,維生素C也是抗氧化劑、輔酶,因為它能保護身體免於氧化劑的威脅。
維生素C通常耐受性良好,可以口服、肌肉注射、皮下注射或靜脈注射,是參與組織修復、膠原蛋白形成和某些神經傳導物質的酵素產生的必需營養素,是幾種酵素發揮作用所必需,對免疫系統功能很重要,也可以作為抗氧化劑。
各種健康聲明都認為,輕度維生素C缺乏會增加感冒、癌症或COVID -19的罹病風險。學界另一派理論聲稱,對於不缺乏維生素C的人來說,補充超過建議膳食攝取量的維生素C有益,但美國國家醫學院建議不要大量食用,認為大劑量可能會引起胃腸不適、頭痛、睡眠困難和皮膚潮紅。

二,功能作用

對人類來說,維生素C缺乏症會導致膠原蛋白合成受損,造成壞血病更嚴重的症狀。維生素C的另一種生物化學的角色是充當抗氧化劑(還原劑),透過供應電子給各種酶促和非酶促反應,把維生素C轉化為氧化狀態—半去氫抗壞血酸(semidehydroascorbic acid)或去氫抗壞血酸。
  1. 壞血病
    是缺乏維生素C所引起的維生素缺乏症,此時人體製造的膠原蛋白會變得不穩定而無法正常發揮功能,體內的其他幾種酶亦無法正常運作。壞血病的病症是皮膚上出現紅色斑點和皮下出血、海綿狀的牙齦,螺旋形的頭髮生長,和傷口癒合不良。大腿和小腿出現皮膚病變最多,患者看起來膚色蒼白、感到鬱悶,部分患者甚至會陷入癱瘓。在壞血病晚期,有些會出現開放性的化膿傷口、牙齒脫落、骨骼異常,並最終死亡。
    維生素C在治療壞血病中具有決定性作用,對預防或治療各種疾病中的作用存在爭議。可以食用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或服用膳食補充劑預防和治療
  2. 感冒
    定期服用維生素C不能有效預防普通感冒。未能減少一般人感冒的發生率。然而,定期服用維生素C,確實可減少8%成年人及14%兒童的平均感冒持續時間,並降低感冒的嚴重程度。部份兒童,每天服用1至2克維生素C,可使感冒時間縮短18%。
  3. 提升免疫力
    高濃度的維生素C容易地分布進入免疫細胞,它們具有抗微生物劑和自然殺手細胞活性,促進淋巴球增殖,並在感染期間迅速消耗,這些作用表明在免疫系統調節中具顯著的作用[42]。歐洲食品安全局發現到,在成年人和三歲以下兒童於飲食中維生素C的攝入量與正常免疫系統的功能之間存在著因果關係。
  4. 4.癌症
    靜脈注射維生素C是一種具爭議的附屬性癌症治療,廣泛用於自然療法及一體化的腫瘤學領域。隨著口服給藥的吸收效率,會因分量增加而降低,靜脈給藥可繞過這一點。2015年的研究補充道:「在癌症患者中使用抗壞血酸補充劑,無論是增強化療的抗腫瘤作用或是降低其毒性,這裡都沒有高質量的證據支持表明。抗壞血酸的抗腫瘤作用證據,僅限於病例報告和觀察性研究及非對照性研究。」
    美國癌症協會評論,整體而言,正分子醫學所提倡的大劑量攝取維生素並不符合科學共識,目前的科學證據並不支持「正分子療法所宣傳治療的大多數疾病」。癌症醫學教科書指出「沒有證據表明大劑量維生素或正分子療法對治療任何疾病有效」。
  5. 心血管疾病
    2013年的一項調查發現,沒有證據表明維生素C補充劑可以降低心肌梗塞、中風、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的風險,或各種原因的死亡率。2013年的另一篇研究發現高血中濃度的維生素C、飲食中的維生素C之間存在著關聯,並降低中風的風險。
    2014年的一項調查發現,當每天服用劑量大於500mg的維生素C時,維生素C對內皮細胞功能(endothelial function)有積極作用。內皮細胞是一層排列在血管內壁的細胞。在健康志願者(包括健康吸菸者)中未觀察到維生素C對內皮功能的影響。
  6. 腦功能
    2017年的一項系統性評估發現,跟具有正常認知能力的人相比,認知障礙患者(包括阿茲海默症及認知障礙症)體內的維生素C濃度較低,血液中葉酸、維生素B12及維生素E的水平較低。
  7. 其他
    人體內的維生素C是高效抗氧化劑,用來減輕抗壞血酸過氧化物酶(ascorbate peroxidase),基底的氧化應力(oxidative stress),還有許多重要的生物合成過程中也需要維生素C參與作用。

三,來源

蔬菜水果中含有很多的維生素C。固體維生素C,維生素C化鈣和維生素C化鈉都是很穩定的化合物,在乾燥的空氣和室溫下可以無限期地儲存。從蔬菜水果中攝取維生素C,是可以防止壞血病的。然而水果切開後,很容易變黃並逐漸轉變成褐色、蔬菜炒得過熟會變黑,這些都是維生素C氧化的結果。因此蔬菜水果若未經加熱的話可攝取最多的維生素C。
片裝維生素C固體補充劑在市面上很普遍。早年是從天然水果提煉的,現在則完全是從葡萄糖以化學及發酵方式合成。合成的維生素C經過細菌發酵,與天然的維生素C完全相同,同樣的有右旋旋光性。
有藥廠將1克維生素C粉末和碳酸鈣、碳酸鈉等的粉末壓成片裝的發泡錠,服用時,將其置於水中就會如汽水般冒出氣泡。如以治療為目的服用大量的維生素C,並不適宜使用抗壞血酸鈣,因為過量的鈣會消耗維生素C以排出體外,因此口服需要使用純粹的維生素C(抗壞血酸)。而維生素C的靜脈注射或皮下注射,則必須使用抗壞血酸鈉溶液。
從蔬菜水果中攝取維生素C是可以防止壞血病的,然而水果切開後很容易變黃並逐漸轉變成褐色、蔬菜炒得過熟會變黑,這些都是維生素C氧化的結果。因此蔬菜水果若未經加熱的話可攝取最多的維生素C。




延伸閱讀

👉【健康小學堂】魚油Fish Oil
👉【健康小學堂】維生素B群B vitamins
👉【健康專欄】流感 covid-19成冬季殺手 專家提供免疫飲食原則
👉【會員好康】送您500元購物金!馬上加入會員領取
👉【訂閱電子報】獲得每月特惠、健康新知第一手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