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狀奇特,尖如鷹嘴而得名,為豆科、蝶形花亞科的一年生豆科植物,是豆科鷹嘴豆族(Cicereae)中唯一被人類栽培的豆類。學名Cicer arietinum,又名馬豆、桃爾豆、雞心豆、雞豆、埃及豆、孟加拉豆等。
原產自土耳其東南部,逐漸馴化擴展至黎凡特地區(地中海東岸、托魯斯山脈以南、阿拉伯沙漠以北和上美索不達米亞以西的一大片西亞地區),目前是地中海、中東、印度菜系的主要食材,歐洲菜系也常用,也是維吾爾族傳統醫學常用藥材。

一.歷史

現今最早的人類農業起源地在敘利亞「肥沃月灣」(新月沃地),其中阿布胡雷拉(Abu Hureyra)遺址提供最早從狩獵採集過渡到農耕的考古證據,顯示當地居民在新石器時代(約公元前11,000年起)開始種植包括亞麻,以及鷹嘴豆在內的7種穀物作物(其它為二倍體單粒小麥、四倍體二粒小麥、大麥、豌豆、扁豆、苦野豌豆),也就是所謂的「創始作物組合」。
鷹嘴豆是最早被人類馴化、栽培的豆科植物之一,原始祖先是一種名為Cicer reticulatum Ladiz的稀有物種,最初僅在土耳其東南部的幾個地區,可能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已轉變為夏季作物。
西元前 3300 年起,埃及和中東地區就開始有馴化鷹嘴豆的栽培紀錄。新石器時代,鷹嘴豆栽培傳播到西方,到新石器時代晚期在今希臘紮根。青銅時代,鷹嘴豆栽培傳播到克里特島和上埃及,考古學家在回教聖地麥地那發現了公元前 1400 年的鷹嘴豆標本。在此同時,鷹嘴豆栽培也持續向東傳播,在印度次大陸的鷹嘴豆栽培考古證據,可追溯到公元前 1750 年至 1500 年之間。到了鐵器時代,鷹嘴豆的種植範圍已向南擴展至衣索比亞的拉利貝拉。 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在 16 世紀將鷹嘴豆種植引進新大陸。
 古羅馬農業作家盧修斯‧尤尼烏斯‧莫德拉圖斯‧科魯梅拉(Lucius Junius Brutus)在西元64年出版的《農事》第二卷中,寫到鷹嘴豆(arietillum)。
 在美式英語中,鷹嘴豆一詞於1759年已在書面用語,用來指稱鷹嘴豆,鷹嘴豆的種子也被稱為鷹嘴豆。

二.烹調

 鷹嘴豆富含蛋白質,具有板栗香味,是地中海和中東美食的關鍵食材,常用於沙拉、湯、燉菜和咖哩之中,或是與香料做成鷹嘴豆泥,製作肉餅或油炸鷹嘴豆三明治。若磨成粉加入奶粉中製成豆乳粉,易於吸收消化,是嬰兒和老年人的營養食品。籽粒作為主食或甜食,也可炒熟食用,也可製作罐頭或蜜餞等風味小吃,鮮豆做菜也可生吃。
加了鷹嘴豆的咖哩是印度族裔最受歡迎的素食之一,與各種麵包或米飯一起食用。在南亞,鷹嘴豆粉被稱為克粉或貝桑,經常用於南亞菜餚。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一些地區種植鷹嘴豆成為咖啡的替代品,至今人們有時仍會用鷹嘴豆取代咖啡沖泡。

三.用途

鷹嘴豆屬於高營養豆類植物,富含多種植物蛋白和多種胺基酸、維生素、粗纖維及鈣、鎂、鐵等成份。其中純蛋白質含量高達28%以上,脂肪5%,碳水化合物61%,纖維4~6%,鷹嘴豆含有10多種胺基酸,其中人體必需的8種胺基酸全部具備,而且含量比燕麥還要高出2倍以上。
此外,鷹嘴豆也富含葉酸、錳。因此用鷹嘴豆入菜,是糖尿病、高血壓和腎虛體弱者理想的健康食品。籽粒可做利尿劑、催奶劑、可治療失眠,預防皮膚病和防治膽病。
目前,人們正在對鷹嘴豆的食用價值,以及對健康的助益進行初步研究,以了解其改善營養和影響慢性疾病的潛力。其中,部分學者相中鷹嘴豆所含的脂溶性維生素K(K1及K2),以之做為日本健康食品納豆,評估其用於預防骨質疏鬆、抗癌、心血管健康預防等方面的功效。




參考網址
https://link.springer.com/rwe/10.1007/978-1-4419-0465-2_2324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305440306002251
https://en.wikisource.org/wiki/Encyclop%C3%A6dia_Britannica,_Ninth_Edition/Gram
https://powo.science.kew.org/taxon/urn:lsid:ipni.org:names:486336-1
https://www.feedipedia.org/node/319
 


延伸閱讀
👉【健康小學堂】紅豆Vigna angularis/adzuki bean
👉【健康專欄】口乾舌燥、免疫力下降?檸檬營養+香檬多酚助你一臂之力!
👉【會員好康】送您500元購物金!馬上加入會員領取
👉【訂閱電子報】獲得每月特惠、健康新知第一手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