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07 太陽星 健康專欄

檸檬Citrus x limon,又名酸橙、青檸,泛指多種柑橘屬的果實,大多數是芸香科(Rutaceae)小型常綠喬木,為柑橘屬的雜交品種。檸檬通常果實較小,呈圓形至橢圓形,果肉和果皮呈綠色,由於富含檸檬酸,味道酸澀,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廣泛種植,用於烹飪、藥用和觀賞。目前檸檬的主要產地為印度、墨西哥、阿根廷、中國大陸。
口乾舌燥、免疫力下降?檸檬營養+香檬多酚助你一臂之力!

一.歷史

真正的檸檬是香櫞和苦橙的雜交品種,其起源尚不確定,但一些證據表明檸檬起源於喜馬拉雅山脈南部的山谷、印度東北部的阿薩姆邦、緬甸北部和中國大陸西南部,是第一批檸檬生長的地域,其後透過人類遷徙和貿易,向外傳播,路徑有二,其一是透過南島語系的擴張(約西元前3000-1500年)傳入密克羅尼西亞和玻里尼西亞,其次是透過香料貿易在西元前1200年傳入中東和地中海地區,並在西元700年左右傳入伊拉克和埃及。
檸檬首次出現在文獻中是在10世紀,一篇關於農業的阿拉伯語的文章中,記載其為早期伊斯蘭花園的觀賞植物。歐洲第一次大規模的檸檬種植始於15 世紀中葉的熱那亞。1493年,哥倫布率領船隊橫渡大西洋,尋找亞洲的同時,也將檸檬種籽當成植物交換品項之一,讓檸檬進入伊斯帕尼奧拉島、也就是現今的海地,檸檬也隨之被引入美洲。
1747年,英國醫生詹姆斯‧林德(James Lind)在罹患壞血病的水手飲食中添加富含維生素C的檸檬汁,進行實驗,取得一定成效之後,19世紀的英國水手們開始在航程中,食用檸檬等柑橘類水果,以預防壞血病。
身為第一批檸檬出產地的中國大陸,檸檬是從宋代才開始出現在文書記載中,多數出現在一些文人到廣東、廣西的筆記或遊記,如北宋文學家蘇軾在900多年前被眨到儋州,也就是現今的海南島後,看到了當地產的黎檬,之後在雜記類文集《東坡志林》的〈記遊‧黎潃子〉篇寫下「今吾謫海南,所居有此(黎檬),霜實累累」,並提及騎馬經市集時,「聞市人有唱是果鬻(以黎檬果實入藥或煮酒)之者」。
南宋范成大所撰記載廣西風土特產之《桂海虞衡志》,也曾寫下海南島黎族的水果:「黎朦子,如大梅,復似小橘,味極酸。」可見檸檬是生長在海南的風物。

二.字源

檸檬一詞是從中文古詞轉化而來,源自於古代對該水果的稱呼「黎檬」或「黎檬子」,發音與英文的「lemon」相似,因此音譯為檸檬。有趣的是檸檬產於中國大陸及中南亞,後來經由貿易輾轉傳至中東、歐美,所以有一派說法認為英文lemon可能從黎檬的發音轉換為各國語言,再被譯為檸檬。
至於常與檸檬混淆、同為柑橘屬,外觀又十分相似的萊姆,則是英文lime的直接音譯,沒有經過中文古詞的轉化過程。
但在歐洲人的觀點裡,檸檬一詞可能起源於中東。Lemon的字源來自於古法語limon,或是義大利文limone,也可能來自阿拉伯語ليمون laymūn或līmūn,以及波斯語 لیمو līmūn 。

三.營養成分

但在歐洲人的觀點裡,檸檬一詞可能起源於中東。Lemon的字源來自於古法語limon,或是義大利文limone,也可能來自阿拉伯語ليمون laymūn或līmūn,以及波斯語 لیمو līmūn 。
檸檬果實中約含5%的檸檬酸。每升檸檬汁中含501.6毫克的維生素C,以及49.88克的檸檬酸。除此之外,檸檬還含有維生素A、B群及鈣、鐵、鎂、錳、磷、鉀、納、鋅等多種人體必需膳食礦物質。

這些營養成分是現今學界研究的重要主題,不僅能抗氧化、促進膠原蛋白生成、幫助消化、調節血壓、增強免疫力,並對心血管健康和皮膚保健有益:
  1. 維生素C:是一種強效抗氧化劑,能抵抗自由基,促進膠原蛋白合成,保持皮膚彈性,並有助於提升免疫力,抵抗感冒。
  2. 檸檬酸:能夠刺激胃液分泌,促進食物分解,有助於消化、消除疲勞,並能幫助鈣質吸收。 此外,檸檬酸能與尿液中的鈣結合,預防腎結石的形成。
  3. 鉀:是一種對心臟健康很重要的礦物質,有助於調節體內水分平衡、血壓控制。
  4. 植化素與類黃酮: 檸檬皮含有豐富的植化素,例如檸檬烯,具有抗氧化、抗發炎的特性。 類黃酮成分能幫助血管放鬆,有益於心血管健康。
專家表示,若要充分攝取營養,建議將檸檬果皮洗淨後帶皮沖泡,以獲得更多植化素的效益。

四.臺灣原生種檸檬

檸檬品種眾多,幾乎都是雜交品種。檸檬在臺灣又稱有子檸檬或四季檸檬,真正品種名為「優利卡」(Eureka),是世界上主要檸檬栽培品種之一,其果形略呈橢圓形,果皮粗且厚,果皮上油胞亦較粗、大,果肉淺黃色,有種籽。
日本植物學家田中長三郎博士曾提出檸檬的種原分佈論,認為由印度東北部起始,通過緬甸北部,至大陸海南島的劃分線稱為「Tanaka Line」。此線的西南方為檸檬(lemon)、萊姆(lime)丶枸櫞(citron)丶柚(pummelo)丶甜橙(sweet orange)及酸橙(sour orange)等柑橘類的原生地。
亞洲的中南部為枳殼屬(Poncirus)及金柑屬(Fortunella)的原生地區。而「Tanaka Line」的東北部,包含長江流域的南部丶浙江以南至廣東的沿海地帶,以及臺灣、日本為一大區,為寬皮柑類(mandarins)的原生區域。
其實臺灣有原生種檸檬。田中博士從1925至1932年陸續提出原生於臺灣本島發現的4種野生柑橘族群,因而確立臺灣位於柑橘種原區的地位。然而,因早期居民的過度開發,生態環境的變遷與破壞,原生柑橘的野生族群急遽縮減,甚至成為稀有及瀕危植物,原生族群的消逝,可能失去具有重要性狀的植物種原(germplasm)。

臺灣大學園藝系專家發表的《臺灣原生柑橘之研究及其利用現況》一文, 顯示臺灣的原生種包括:
  1. 南庄橙(C. taiwanica Tanaka & Shimada或 Nansho-daidai)
    原產於新竹南庄之紅毛館,臺灣東部亦有。具體包括:新竹縣新豐鄉及及關西鎮、苗栗縣南庄鄉丶南投縣仁愛鄉、屏東縣三地門鄉、臺東縣蘭嶼鄉。
  2. 臺灣香檬(C. depressa Hayata 或Citrus depressa)
    又名扁實檸檬,英名為Taiwanlemon,沖繩方言稱Shiikuwasa,意為扁平橘。 原生地遍布全臺山坡地,日本沖繩及九州也是原生地,曾於新竹縣新豐鄉、苗栗縣南庄鄉、臺中縣和平鄉、高雄縣旗山鎮,及東部的臺東縣蘭嶼鄉、花蓮縣瑞穗鄉、秀林鄉有採集紀錄,目前僅存極少野生植株。
  3. 橘柑(Citrus tachibana或 C. Tachibana Tanaka)
    又名番橘或立花橘。橘果球形,果皮光滑,後熟時成為黃橙色,果皮薄並與果肉分離,果汁味苦,種子卵圓形。原產於臺灣、日本九州及沖繩,於全臺皆有標本採集紀錄,幾乎分佈於全灣山坡地,由北端的基隆暖暖、苗栗縣頭份鎮,中部臺中縣和平鄉,南投縣國姓鄉、仁愛鄉,至南部屏東縣高樹鄉、霧臺鄉、獅子鄉,及東部臺東縣成功鎮、延平鄉,花蓮縣秀林鄉。「諸羅縣志」中曾提及橘柑,記錄先民發現橘柑野生的情形。
  4. 酸橙(Citrus aurantium)
    又稱為蘭嶼酸橙。在臺灣植物誌中稱為「來母」(一般認為的萊姆應為lime,學名為Citrus aurantifolia),僅於蘭嶼鎮發現原生族群,未引入本島,故稱「蘭嶼酸橙」。果實為圓形,直徑約5至8公分,黃橙色,果皮厚,果汁酸並有苦味。由於酸橙為生活中許多商品的香氣成分,果皮中的精油成分具有減緩失眠、焦慮的症狀。為達悟族撿拾果實食用,或利用酸橙之葉包覆食物煮食增添香氣。

五.臨床應用

過去檸檬的科學研究及應用的價值,聚焦各民族傳統藥用價值,像是印尼傳統草藥系統Kem-kem。中醫藥方面,檸檬被視為藥食同源的食材,具有生津解暑,和胃安胎之功效。常用於胃熱傷津,中暑煩渴,食欲不振,脘腹痞脹(代表上腹部有滿悶不適的感覺,可能與吃進過多空氣、飲食習慣不良、腸胃功能失調等有關),肺燥咳嗽,妊娠嘔吐。
在中國古籍中,檸檬被稱為黎檬、黎檬子、黎朦子、宜母子、里木子、藥果、檬子等。其中,「宜母子」之名源自檸檬的酸味,原因是孕婦肝虛特別愛吃酸,吃了能安胎、幫助消化,對孕婦很好,所以才叫做「宜母子」。用鹽醃過的鹹檸檬,還可治療傷寒痰火,所以又被稱為「藥果」。臺灣早期先民也曾經使用臺灣香檬作為中藥「陳皮」的原料。
除了直接藥用之外,各民族會利用果皮提煉精油應用,例如製作香氛、殺菌、收斂劑、清潔劑,或增加身體免疫力、抵抗力。
現今科研主題則專注於檸檬擁有的多種天然植物化學物質,包括多酚、類黃酮、萜烯和單寧,以及其他具有已知抗氧化、抗炎和抗菌特性的植物化合物,可能在預防心臟病和某些類型的癌症,包括乳腺癌和結腸癌中發揮作用。臺灣香檬因含有富豐多酚物質,在日本被視為具有的保健食品,因此相關硏究多著力於多著力於內含機能性有效成分及其療效,已有天然果汁的商品在日本販售。
諸多研究顯示,檸檬的天然植化物質均具有臨床醫療潛力,例如類黃酮已被證實具有抗發炎的效用,並對某些癌細胞具有細胞毒性效應(cytotoxic effect)。臺灣香檬的果皮可分離出6種柑橘類黃酮,以陳皮苷(nobiletin或稱川陳皮素)的研究較多。

陳皮苷是一種存在於柑橘類水果中的天然生物類黃酮,具有多甲氧基黃酮成分,有多種藥理作用,包括抗發炎、抗腫瘤、調節脂質代謝、抗氧化和神經保護作用。它尤其以刺激多巴胺的產生、緩解神經系統疾病中的神經發炎和認知缺陷而聞名。:
  1. 大量研究證明川陳皮素可以抑制人類胃癌細胞在小鼠腹膜上的擴散情形,因此陳皮苷可能可作為抗癌細胞轉移的藥物,來避免胃癌於腹膜上的轉移。陳皮苷甚至還可抑制人類鱗狀細胞癌的增生(體外試驗)。
  2. 陳皮苷有保護軟骨的效用
    前細胞間質蛋白水解嗨(pro-matrixmetalloproteinases,proMMP)及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 E2,PGE2)是細胞間質蛋白水解酶的前趨物,其中,MMP是造成關節滑液基質退化的因子,可抑制proMMP & PGE2的生成,抑制關節軟骨基質退化,並使增生性關節災(osteoarthritis)及類風濕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的患者不易產生關節翳(Pannus,一種異常的纖維血管組織層,由滑膜細胞增生、免疫細胞浸潤形成,會侵蝕關節軟骨和骨骼,導致關節破壞和畸形,為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基本病理變化)。
  3. 在阿茨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AD)動物模型的實驗中,陳皮苷可以改善記憶功能;另有研究表明,陳皮苷透過顯著降低阿茲海默症小鼠(3XTg-AD)的海馬組織ROS(Reactive Oxygen Species,活性氧類,指細胞代謝過程中產生的、具高活性、可能損傷細胞的含氧分子)水平,發揮抗氧化作用,從而逆轉小鼠的記憶障礙。 
    另一項研究顯示陳皮苷透過抑制Aβ蓄積、逆轉Aβ損傷對腦膽鹼能神經元及其他神經傳導物質釋放的影響,發揮抗氧化作用,對抗氧化應激,抑制發炎介質的產生和釋放,有助於防治阿茲海默症。
  4. 陳皮苷能降低大鼠體內穀胱甘肽、超氧化物歧化酶和過氧化氫酶等內源性抗氧化劑的消耗。
  5. 陳皮苷在糖尿病性心肌病變中具有潛在作用。透過減少高血糖造成的NADPH 氧化酶上調、防止過量的ROS積累,阻礙被稱為「壓力感應器」的NF-κB 活化,以及促炎細胞因子的合成,減輕糖尿病心肌的氧化損傷。
  6. 陳皮苷具有抗發炎和抗糖尿病的特性。可改善神經突損傷和粒線體膜損傷,並降低活性氧ROS水平。
  7. 陳皮苷是神經保護的代表性成分,主要透過減輕腦缺血再灌注(ischemia reperfusion,IR,描述組織在血流中斷後,恢復血流時所引發的一系列病理過程,這可能導致細胞損傷和組織破壞)損傷、改善運動和認知障礙來保護大腦。可能改善血腦障壁通透性,保護大腦免受缺血性損傷,可顯著減少梗塞體積,抑制腦水腫和嗜中性球向缺血區域的侵襲,減少缺血半球腦細胞凋亡。
  8. 陳皮苷可改善老化引起的學習記憶障礙、氧化壓力及tau蛋白(與微管相關的蛋白質(MAP,主要功能是維持神經元軸突微管的穩定性)過度磷酸化。
  9. 慢性中樞或週邊神經損傷會導致神經性疼痛,這種疼痛很難治癒。陳皮苷似乎具有鎮痛和神經保護作用。
  10. 作為神經性疼痛治療藥物的應用,可以修復坐骨神經軸突和髓鞘損傷並恢復異常電活動。
  11. 陳皮苷可抑制促發炎因子的釋放,以及絲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的磷酸化,揭示其神經保護機制,顯著減少梗塞體積並抑制腦水腫,抑制嗜中性球侵入缺血區域,並減少缺血半球的腦細胞凋亡。




參考網址
https://kmweb.moa.gov.tw/subject/subject.php?id=6217
https://kmweb.moa.gov.tw/theme_data.php?theme=news&id=48932&sub_theme=attention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665927122000132?via%3Dihub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B9780128192122000165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1773224723011231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378517318306847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043661824000203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378874117329367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B9780128095935000021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009279722000473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278691523000935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16372581630239X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753332223012040
 


延伸閱讀
👉【健康專欄】三餐外食、血糖飆高?苦瓜胜肽幫你穩住數字
👉【媒體報導】遵循免疫飲食 吃克菲爾益生菌 避冬季感冒
👉【會員好康】送您500元購物金!馬上加入會員領取
👉【訂閱電子報】獲得每月特惠、健康新知第一手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