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2025/05/21 太陽星 健康專欄
睡眠是人體基本的生理需求,對身體與大腦的修復、重整扮演關鍵角色。然而,現代人因生活壓力、作息不規律等因素,導致失眠問題日益嚴重。根據國民健康署2019年調查,台灣成人失眠盛行率高達23.5%,等於每5人就有1人飽受睡眠困擾。最新研究指出,腸道菌相與睡眠之間存在密切關聯,含益生菌食物或補充劑,有助調整腸道菌叢生態,具有改善睡眠品質的潛力。
睡眠潛藏的學問很深,不是簡單的入睡和醒來可以涵括。入睡後,人體會經歷一連串有規律的睡眠週期(sleep cycle),每個週期大約持續90到110分鐘,整晚會重複 4~6 次。每個週期可分為兩大類:非快速動眼期睡眠(NREM, Non-Rapid Eye Movement)、快速動眼期睡眠(REM, Rapid Eye Movement)。
一個完整睡眠週期的四個階段如下:
a.第1階段(N1)入睡期/淺眠期:剛入睡,大腦活動開始減緩,很容易被吵醒,出現「肌肉抽動」或突然驚醒感,通常只持續數分鐘(約5%整體睡眠);
b.第2階段(N2)穩定睡眠期:心跳、呼吸與體溫降低,肌肉放鬆,腦波出現「睡眠紡錘波」和「K複合波」。這是睡眠最長時間段(約佔整體睡眠50%);
c.第3階段(N3)深層睡眠期:又稱「慢波睡眠(slow-wave sleep,SWS)」,是最難被叫醒的階段,大腦與身體完全放鬆,對身體修復、免疫強化、荷爾蒙分泌等極為重要,通常在前半夜出現較多(約佔睡眠20%);
d.第4階段(REM)快速動眼期睡眠:大腦活躍,眼球快速轉動,肌肉幾乎癱瘓,容易做夢,夢境最鮮明的階段,有助記憶整合、情緒調節與創造力。每個週期中REM時間會越來越長,早晨最長(約佔睡眠25%)
傳統觀念認為成人應每日睡滿8小時,但日本國家癌症中心(National Cancer Center)發表於《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研究論文卻指出,經過14年追蹤,每日睡7小時的族群,死亡風險反而最低;睡滿8小時以上者,健康風險可能升高。
英國國家廣播公司BBC於2025年3月根據多項研究彙整「最佳睡眠品質」指南,則指出冬季比夏季更需要長時間睡眠;德國研究也發現12月的深層睡眠(deep sleep)與快速動眼期(rapid eye movement,REM)最長,顯示睡眠時間和品質會隨季節變化而調整。
睡眠不足會進一步影響腸道健康。臺大博士、中興大學副教授陳彥伯在其著作《克菲爾:長壽村的祕密》提及,與台北健康護理大學黃文經教授合作進行的一項動物實驗發現,剝奪實驗鼠睡眠後,其血液與腦部累積大量氧化與發炎物質,並伴隨腸道菌相紊亂,行為變得畏縮、活動力降低。
當研究團隊在飼料中加入克菲爾乳桿菌K6(Lactobacillus kefiranofaciens,K6)後,實驗鼠的腸道菌群出現明顯改善,活動力與精神狀態明顯提升。
這樣的結果也獲得其他國際研究支持。例如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與清華大學共同發表於《細胞》(Cell)期刊的研究指出,剝奪實驗鼠96%的睡眠時間,僅4天內就導致八成實驗鼠過早死亡,凸顯長期失眠會嚴重影響免疫系統與整體健康。
由印度、沙烏地阿拉伯、澳洲與南韓多所大學參與的跨國研究則在《神經科學》(Neuroscience)期刊發表,證實睡眠不足會導致腸道菌叢生態失衡,進而引發憂鬱、焦慮、認知力下降等問題。
因此,愈來愈多學者建議透過補充益生菌與改善飲食,大量且快速地補充益生菌,調整腸道菌群,進而可能改善睡眠品質。不過,專家也強調,雖然相關研究顯示正向趨勢,但仍需更多臨床實驗佐證。民眾如需提升睡眠品質,可透過調整作息、避免藍光刺激、放鬆心情與保持規律的生活節奏,幫助身體順利進入完整睡眠週期。若有長期睡眠困擾,應尋求專業醫療協助,並從飲食、作息、壓力管理等多方面進行調整,也可考慮補充益生菌、改善腸道健康,從腸腦軸線幫助身心放鬆、進入深度睡眠。
參考網址
https://journals.asm.org/doi/10.1128/spectrum.01437-23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9622383/
https://www.ibroneuroscience.org/article/S0306-4522(24)00689-4/abstract
https://www.sleephealthjournal.org/article/S2352-7218(20)30004-8/abstr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