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01 太陽星 健康專欄

醫學界證實可可含量高的黑巧克,具有可可鹼(theobromine)和酪胺酸(tyrosine)等成分,可刺激神經系統,釋放多巴胺(dopamine)、血清素(Serotonin)等「快樂激素」,有助改善情緒。不過,英國營養師、倫敦國王學院研究員艾米麗•利明Emily R. Leeming博士有另一個讓情緒變好的辦法:每天喝2杯克菲爾,可幫助大腦處理情緒,甚至緩解焦慮,能夠更好地了解他人的情緒。

英學者驗證:每天克菲爾 協助大臉處理情緒

英國《泰晤士報》指出,吃了巧克力、冰淇淋等「安慰食物」,不僅讓人有短暫的精神安撫與快樂的情緒,還可能會對心理健康產生持久影響。曾參與31項飲食與腸道相關研究的利明博士表示,傳統克菲爾發酵乳富含益生菌,已被證明可以透過腸道調節菌群,製造神經傳導物質,透過中樞神經、迷走神經系統、腸道免疫系統、腸道菌代謝物質、HPA軸等系統所形成腸腦軸,改變大腦處理情緒的部分。

新興營養精神醫學理論指出,食物會影響腸道微生物群,進而改變心理健康。英國營養師 Rhiannon Lambert表示,腸道內有超過100兆個微生物,主要工作是分解食物,從而析出營養物質,組合成向大腦傳遞訊號的神經傳導物質。例如多吃火雞肉、鮪魚、花生、鮭魚等食物,可產出色胺酸成分,然後組成讓人感到快樂的神經傳遞物質血清素。

報導中引用2篇論文支持利明博士的論點,強調食物與飲食習慣都會影響情緒。其一,2017年墨爾本大學進行的人體試驗。研究人員把診斷為憂鬱症的患者分成2組,分別提供地中海式飲食與正常飲食。

持續3個月後,研究人員發現採用地中海飲食的受試者,憂鬱症狀明顯減輕,且有1/3受試者的憂鬱症達到緩解標準,對照組則僅有8%的受試者達標,可見清淡、富含纖維及乳製品的飲食習慣,對情緒是有正面助益。

另一項試驗是澳洲與美國科學家共同進行,並在《英國醫學雜誌》發表論文,指出吃加工過的即食食物、含糖麥片和碳酸飲料等加工食品,罹患焦慮症的可能性高出約50%,罹患憂鬱症的可能性高出20%。

其它可改善腸道微生物組以及情緒的食物,包括含葉酸、纖維和含有大量多酚的深綠色葉菜類,或是每天吃2塊含85%可可的黑巧克力,有豐富纖維的大豆、鷹嘴豆、花生和扁豆,以及可提供Omega-3 脂肪酸的核桃、奇亞籽、鮭魚和鯖魚等。

此外,倫敦國王學院最近的一項研究發現,只在每天早上9點至晚上7點間進食,與更好的情緒、更好的睡眠、更多的精力和更少的飢餓感有關。因此,學會吃正確的食物,在正確的時段用餐,才可幫助維持消化道機能,過得更快樂。

參考網址:
https://www.thetimes.com/life-style/health-fitness/article/what-foods-improve-mental-health-nutritional-psychiatry-can-help-cxft9v7tk
https://www.bmj.com/content/384/bmj-2023-077310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6428516/
 

 

獲得每月限時獨享優惠,健康新知第一手消息!

>>馬上訂閱太陽星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