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一種微生物代謝過程。指的是乳糖(一種存在於乳汁中的雙醣)被微生物(如乳酸菌)或真菌在無氧條件下,分解成更簡單的糖、酸和其他副產品的過程。正式說法,是細菌分解食物中的葡萄糖或其他六碳糖(也包括六碳糖的二糖,例如蔗糖或乳糖)等糖分,轉化為細胞能量和代謝物乳酸(即溶液中的乳酸)的過程。

乳糖幾乎是所有哺乳動物乳汁中的主要碳水化合物,是人類出生後第一年最重要的能量來源,幾乎滿足了嬰兒總能量需求的一半。乳糖由葡萄糖(Glucose)和半乳糖(Galactose)組成,微生物(主要是細菌)需先分泌 β-半乳糖苷酶(乳糖酶)將其水解為單醣,再進一步通過糖解途徑代謝,生成丙酮酸。

在無氧環境下,丙酮酸會依微生物種類轉化為不同終產物:
1.乳酸發酵(同型發酵):由乳桿菌屬(Lactobacillus)、(鏈球菌屬Streptococcus)分解,產出乳酸(Lactic acid)。
2.混合酸發酵(異型發酵):由明串珠菌屬(Leuconostoc)、部分乳桿菌屬的細菌,轉換成乳酸、乙醇/二氧化碳/乙酸(依菌種而定)。

乳糖發酵可在體內及體外進行。若在體外進行發酵,可製成克菲爾發酵乳、乳酪、優格等發酵乳品及泡菜等發酵食品,產出的乳酸,可賦予這些食品酸味並延長保存期限。

對於缺乏乳糖酶、無法將乳糖發酵成可吸收的簡單己糖(Hexose,又稱為六碳醣,是含有6個碳原子的單醣,如葡萄糖和半乳糖)的人來說,乳糖發酵也可以在人體腸道中自然發生。

研究指出,幼童幾乎都可以產生乳糖酶(lactase),以分解母乳中的乳糖。但年齡漸增,大多數人的乳糖酶基因都會被關閉,目前全球約有65%的人口,體內缺乏乳糖酶,尤其是亞洲人。因此,乳糖在腸道內無法分解,就會形成乳糖不耐症,出現腹瀉等症狀。

然而,結腸微生物群能夠發酵乳糖,是結腸處理乳糖的重要因子。過程中,乳糖首先水解為可被人體吸收的葡萄糖和半乳糖;隨後與腸道菌群一起發酵,產生一系列中間體(例如乳酸、甲酸和琥珀酸)和終產物代謝物,包括乙酸、丙酸和丁酸,氣體(H 2、CO 2和CH 4)和生物質,整個過程,由由β-半乳糖苷酶催化。

已被鑑定出能夠發酵乳糖的主要菌株,屬於腸桿菌科,包括埃希氏菌屬Escherichia、檸檬酸桿菌屬Citrobacter、腸桿菌屬Enterobacter和克雷伯氏菌屬 Klebsiella。

參考網址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958694611002548
https://bmcbiotechnol.biomedcentral.com/articles/10.1186/s12896-017-0369-y
https://www.ajinomoto.com/stories/its-not-off-its-fermented-microorganisms-can-preserve-foods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22316622080105
 

 

>>送您500元購物金!<<

馬上加入會員領取,再享生日禮和消費積點多項特惠

 

>>獲得每月特惠、健康新知第一手消息!<<

馬上訂閱太陽星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