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指酵母(Yeast)與乳酸菌(lactic acid bacteria)共存、互相作用的發酵過程,是克菲爾發酵乳文化的核心特色。
共生發酵是一種發酵形式,由酵母、醋酸菌(Acetic acid bacteria,AAB)、乳酸菌等微生物相互作用,產出所需發酵物質。如酵母可以產生乙醇(Ethanol,俗稱酒精Alcohol),然後被乙酸菌(Acetobacter)消耗。
早期學界認為是在混合發酵過程中,被糖化(Glycation,蛋白質、脂質或DNA與葡萄糖、果糖等糖類,在無酶的催化下結合的過程)後的糖發酵(sugar fermentation發酵過程中,糖被酵母菌等微生物利用,分解為其他物質和能量)。近年共生發酵廣泛用於食品和飲料產品的發酵,例如醋、清酒、燒酒和克菲爾、康普茶等。
蘇格蘭細菌學家、艾倫‧麥克法登教授(Ph.D. Allan Macfadyen)是最早提及共生發酵一詞的人。他於1902年到英國牛津大學、英國動物健康研究所共同成立的詹納預防醫學研究所(以發明天花疫苗,也是史上第一支疫苗的英國「免疫之父」Edward Jenner為名)演講時,把共生發酵描述為「工作中的生物體間的密切關係,一種生物體的活動會輔助或改變另一種生物體的活動,而由於這種合作,兩個成員都更加活躍。」
1927年,義大利細菌學家奧爾多‧卡斯特拉尼(Aldo Castellani)博士將共生發酵定義為「兩種微生物,單獨時都不能在某些碳水化合物中產生發酵氣體,但可以透過共生或人工混合產生發酵氣體」,並根據自己觀察提出:「普通麵包酵母由2種或2種以上的微生物,如釀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又稱麵包酵母或者啤酒酵母、出芽酵母、芽殖酵母)和芽孢桿菌(Bacillus)組成。」他的實驗表明,2種不同的芽孢桿菌族群在培養基中一起生長,並以麥芽糖作為糖時,共生發酵會產生氣體。
與單一發酵相比,共生發酵更有利於複雜代謝物的產生。整體而言,天然微生物菌叢進行的共生發酵過程,比單一微生物的發酵過程更靈活、更穩健,甚至對噬菌體的攻擊具有更強的抵抗力。
共生發酵也是克菲爾與其他發酵產品最大的不同點之一,因為它的發酵劑是含有乳酸菌、酵母菌和醋酸菌等多種不同菌株的共生複合體克菲爾粒,而且這些微生物群落內複雜的共存機制,至今仍然成謎,對預測它們的生物學和功能特性提出了挑戰。
克菲爾進行共生發酵後,主要產物是乳酸、乙醇和二氧化碳,這些產物賦予這種飲料黏稠度、酸度和低酒精含量:乳酸菌負責將牛奶中的乳糖轉化為乳酸,從而降低pH值以利牛奶保存;馬克斯克魯維酵母等酵母菌,則是把乳糖及其它糖類轉化為酒精與二氧化碳,所以克菲爾擁有帶酸的獨特滋味、典型的酵母風味,口中還能感覺到的微氣泡翻騰的效果。
例如廣受中亞乾草原的哈薩克、巴什基爾、卡爾梅克、柯爾克孜、蒙古與雅庫特等民族喜愛的馬奶酒,就是以克菲爾粒加入馬奶中發酵而得的產品,但因馬奶所含的糖粉比、羊奶多,所以發酵後,醇類物質高,成為口感溫和的酒類飲料。
參考網址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1389172313001801?via%3Dihub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3791634/
https://ift.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1541-4337.13364
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3833126/
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4854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