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鐵蛋白也稱為乳運鐵蛋白(Lactotransferrin,LTF),為轉鐵蛋白transferrin家族成員。顧名思義,這種物質可以參與鐵元素的跨膜轉運,控制血液中鐵離子的平衡和分泌。

就其命名來看,Lacto為「乳」,表示其最早是在牛乳(乳汁)中發現的。Ferrin是鐵,源自其與鐵結合的能力。Lactoferrin一詞反映來源(乳汁)與核心功能(結合鐵離子)的特性。

乳鐵蛋白是人體重要的非血紅素鐵結合糖蛋白。為多功能的鐵結合糖蛋白(球狀醣蛋白),存在於各種外分泌液,其分子量介於76~80 kDa(道爾頓dalton,非國際單位制的質量單位,用於計量微小質量,1kDa表示相對分子品質為1000的分子)不等。

早在1939年就已經出現牛奶中含鐵紅蛋白發現的報導。當時位於丹麥哥本哈根的嘉士伯實驗室研究人員M. Sorensen從牛乳的酪蛋白中,分離出一種紅色結晶物質,將其命名為「珠蛋白globin」。然而,由於該蛋白質不夠純度,作者未能正確表徵該蛋白質。

1960年葛羅斯(Merton L. Groves)發表論文《The Isolation of a Red Protein from Milk2》,以M. Sorensen的研究為基礎,從母乳中分離出相同的紅色蛋白質,並做了詳細的研究。

1961年,布蘭克(Blanc)正式將一種從母乳中分離出的新型蛋白質,獲取了乳鐵蛋白的分子量,等電點,吸收光譜值等數據,並且發現了每個蛋白質分子中有鐵原子的存在,並具有類似與血清中運鐵蛋白的結構和化學性質,因而命名為乳鐵蛋白Lactoferrin。當年的研究中,還發現乳鐵蛋白的抗菌作用與其結合鐵的特性有關。

LF存在於大多數哺乳動物的體液中,特別是在牛奶中的含量特別高。人乳中LF含量約1mg/ml,初乳LF濃度可達7mg/ml。牛初乳中LF濃度與人類相當,達到5mg/ml,而成熟乳汁中LF含量明顯較低,達到20~200μg / ml濃度。

除了從人及牛的乳汁中獲取乳鐵蛋白之外,還可以透過DNA基因工程方法生產,分別形成重組牛乳鐵蛋白和重組人類乳鐵蛋白(RHLF)。乳鐵蛋白作為乳腺組織分泌的非特異性保護蛋白,廣泛存在於各種分泌液中,例如牛奶、唾液、眼淚和鼻涕,也存在於中期的嗜中性粒細胞中,並由一些腺泡細胞分泌。

乳鐵蛋白是人體免疫系統的組分之一,具有抗菌活性(抗細菌劑,抗真菌劑),主要存在於黏膜中,是人體防止外物入侵,快速防禦和發揮保護作用的第一道防線。除了免疫功能之外,乳鐵蛋白也具有許多生物功能,例如保護嬰兒使其免受細菌等病原侵害,防止感染、改善腸道菌叢、促進鐵吸收和其他各種促進健康的作用。

近年研究則針對乳鐵蛋白的再生方面及其調節組織再生的基本機制,但相關數據尚未完全分析。

乳鐵蛋白雖然是人體必須營養素,但在平常飲食中,往往難攝取到足夠的乳鐵蛋白,可以靠補充劑補足,不只能提升身體保護力,更能提振精神、增加元氣,讓身體更健康。

註:嘉士伯實驗室Carlsberg Research Laboratory,由嘉士伯啤酒廠的創始人JC 雅各布森於1875年創立,屬於嘉士伯基金會旗下的私人科學研究中心,目的是推進生物化學知識,特別是與釀造相關的知識。1972 年更名為嘉士伯研究中心Carlsberg Research Center。

 

獲得每月限時獨享優惠,健康新知第一手消息!

>>馬上訂閱太陽星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