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27 太陽星 健康專欄

《香港醫學雜誌》2025年4月刊登一篇研究論文,指出香港16至19歲學齡青少年中,女童缺鐵比率達 17.1%,缺鐵性貧血的流行率為10.9%,亦即香港約有1/10的女童罹患缺鐵性貧血。世界衛生組織(WHO)認為缺鐵是全世界最常見的微量營養素缺乏症,約有8億缺鐵貧血病例。除了額外補充鐵劑之外,有一派學者認為應補充乳鐵蛋白,自行吸附飲食中的鐵質才是根本解決之道。

全球缺鐵 額外補充乳鐵蛋白

缺鐵性貧血是一種以缺乏健康的紅細胞為特徵的病症,主要發生在孕婦、幼兒、月經過多的婦女、經常捐血者等族群,且女性比男性更常見,更是導致女性殘疾的主要原因之一。對於嬰兒和幼兒來說,缺鐵會影響長期發育,兒童容易出現不太快樂、不太滿足的問題,而且往往更容易受到社交抑制。

英國BBC於2025年3月曾報導全球人類體內缺乏鐵質的問題,表示大多數科學家都認為缺鐵是一種常見的疾病。美國兒科學會營養委員會主席馬克‧考金斯表示,生命週期中生長最快的時期是嬰兒期,需要透過血液輸送氧氣到大腦等正在生長的組織。而紅血球的組成部分依賴鐵,尤其是二價鐵,如果缺鐵,就無法產生足夠的紅血球,就會發生貧血,發育遲緩的問題隨之而來。

澳洲墨爾本人口與全球健康學院院長、專門研究缺鐵及相關疾病的臨床血液學家桑特雷恩帕斯里查 (Sant-Rayn Pasricha) 表示,缺鐵不一定會貧血,但會以不同的方式形成紅血球,然後變得越來越小,最終導致血液中攜氧血紅蛋白的含量降至健康水平以下,成為缺鐵性貧血。

一般來說,缺鐵就得多吃補鐵食物,例如紅肉、豬血、動物肝臟,或是含鐵量高的蔬菜、水果,如紫菜、黃仁黑豆、紅豆、蛋黃、葡萄乾、紅龍果、小番茄、百香果等。

臨床上,罹患缺鐵性貧血,醫師會建議補充鐵劑,但也可能產生其他副作用。齊默爾曼的研究就指出,有的腸道細菌以鐵為食物,補充劑會快速影響微生物群組合,例如大腸桿菌在有鐵的情況下會大量生長,可能造成腸潰瘍甚至腹膜炎,或泌尿道感染,或出現食物中毒的腹瀉症狀。

也有一派學者為應在膳食中添加乳鐵蛋白,可以增加鐵的吸收並促進健康發育,而且副作用比鐵劑少很多。

乳鐵蛋白是轉鐵蛋白家族的多功能糖蛋白,於1960年由Johanson Bengt 首次從人類乳汁中分離出來。它是一種吸附鐵之醣蛋白,廣泛存在於母乳(初乳,也就是母親分娩後產生的第一份乳汁中濃度較高),以及唾液、淚液、膽汁和黏膜分泌物之中,這凸顯其在營養之外的重要作用。

乳鐵蛋白可在第一時間結合、吸收並帶走鐵元素,讓腸道中的潛在病原體得不到鐵當食物,對嬰兒具有保護作用,也有助於提升體內的抗氧化活性,減少活性氧,防止氧化壓力引起的組織損傷之外,也具有製作為治療胃腸道疾病、感染和缺鐵性貧血治療劑的潛力。

具有成為先天免疫的關鍵參與者的作用,乳鐵蛋白可活化巨噬細胞、嗜中性球和自然殺手細胞等免疫細胞,同時透過細胞激素調節來調節發炎。此外,乳鐵蛋白也能透過鐵螯合和調節細胞訊號通路,抑制腫瘤生長的能力,凸顯了其在癌症治療中的新興作用。至於乳鐵蛋白的益生元特性,可促進腸道微生物群的平衡,進一步增強其在整體健康維護中的重要。

參考網址
https://www.bbc.com/future/article/20250312-the-debate-over-when-to-take-iron-supplements
https://www.nytimes.com/2025/01/13/magazine/raw-milk-danger-benefits.html?searchResultPosition=1
https://www.thetimes.com/article/785207d8-6d68-11e7-bbfb-4556e0d95963
 

 

>>送您500元購物金!<<

馬上加入會員領取,再享生日禮和消費積點多項特惠

 

>>獲得每月特惠、健康新知第一手消息!<<

馬上訂閱太陽星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