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生元是益生菌在代謝過程中產生的代謝物,包括短鏈脂肪酸、細胞壁成分、酶、有機酸和其他生物活性分子,可在腸道中營造利於好菌生長的環境。Postbiotic是由biotic及post組成,biotic意為「與生物體有關或由生物體產生」,post是前綴詞,意為「之後」,組合在一起,意為「來世」,亦即說明後生元並不是非生物體。

後生元一詞最早是在2013年,由西班牙學者卡特琳娜‧齊林吉里(Katerina Tsilingiri)博士提出,引發學界討論聲浪,關於正式的名稱定義、應用領域眾說紛云。

2019年,法國巴黎薩克雷大學的微生物學家菲利普‧·蘭格拉(Philippe Langella)博士和麗貝卡‧馬丁(Rebeca Martín)提出更明確的定義:「具有生物活性的微生物的細菌體成分或微生物代謝產物」。

而西班牙學者瑪麗亞·卡門·科拉多等人於2021年發表論文,提出後生元的新定義:「由無生命微生物和/或其成分組成的製劑,可為宿主帶來健康益處。」

 

哈佛大學也曾提出後生元的定義:益生菌是某些食物中發現的活微生物,例如優格、酸菜和某些乳酪,它們對於良好的消化至關重要。當你吃這些食物時,它可以促進腸道微生物群(生活在你腸道中的 100 兆個微小生物的集合)中有益細菌和其他微生物的健康平衡,從而幫助你的消化道和整體健康。

國際益生菌和益生元科學協會(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Association for Probiotics and Prebiotics,ISAPP)為釐清後生元的定義,於2021年召集了一個專門從事營養學、微生物生理學、胃腸病學、兒科、食品科學和微生物學的專家小組,以審查後生元的定義和範圍,討論後生元促進健康作用的現有證據、潛在的作用機制、滿足所述定義所需的證據等級、安全性以及對利害關係人的影響,並做出一系列結論:
1.後生元:為宿主帶來健康益處的無生命微生物和/或其成分的製劑。顯示活的微生物曾經存在,但現在已被殺死,並不意味著功能喪失。
2.後生元是故意滅活的微生物細胞,含有或不含有有助於健康益處的代謝物或細胞成分,對於預期用途而言是安全的。
3.純化的微生物代謝物和疫苗不是後生元。
4.後生元不必源自益生菌,滅活版本才可以接受為後生元。
5.後生元對健康的有益作用必須在目標宿主(物種和亞群)中得到確認。
6.宿主可以包括人類、伴侶動物、牲畜和其他目標。
7.後生元的作用部位不僅限於腸道。後生元必須施用在宿主表面,例如口腔、腸道、皮膚、泌尿生殖道或鼻咽部。注射不屬於後生元的範圍。
8.後生元的定義隱含著一項要求:後生元
 

專家小組的決議公布後,引發學界熱烈討論,在各大科學期刊、社交媒體發表文章討論,支持與反對ISAPP定義兩派學者,更在各個行業和科學會議上舉辦公開辯論。

許多現有的後生元含有屬於乳酸桿菌科或雙歧桿菌屬,某些屬的已建立益生菌分類群的無生命菌株。然而,微生物菌株或菌落不需要具備益生菌的條件(活著時),其滅活版本才可以接受為後生元。

益生元可作為益生菌的食物。含有健康纖維的食物,如豆類、全穀物和某些蔬菜,會在您的體內分解,產生有助於益生菌在腸道中生長和繁殖的物質:
1.菌體成分:脂壁酸、磷壁酸、肽聚醣、細胞表面蛋白、多醣、膜蛋白
2.益菌分泌物:維生素、脂質、蛋白質、胜肽、有機酸、短鏈脂肪酸、細胞多醣

後生元可分為幾類:
1.細菌裂解物
2.無細胞上清液
3細胞壁碎片
4.酶
5.胞外多醣(微生物分泌的物質)。
6.脂多醣(某些細菌外層發現的大分子)。
7.其他代謝物,如維生素和胺基酸。
8.短鏈脂肪酸。
 

這些後生元因其化學結構清晰、劑量參數安全、保質期長、且含有多種信號分子,可能具有抗炎、免疫調節、抗肥胖、抗高血壓、降膽固醇、抗增殖和抗氧化作用。這些特性表明,後生元可能透過改善特定的生理功能來改善宿主的健康,儘管確切的機制尚未完全闡明。

參考網址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earch?qs=Postbiotic&show=100
https://www.glac.com.tw/data-95186
https://en.wikipedia.org/wiki/Postbiotic
https://www.frontiersin.org/journals/microbiology/articles/10.3389/fmicb.2023.1306192/full
https://health.clevelandclinic.org/postbiotics
 

 

獲得每月限時獨享優惠,健康新知第一手消息!

>>馬上訂閱太陽星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