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朝各代的中醫、醫書、藥典或民間偏方,均認為紅豆水具有健脾胃、消水腫及清熱利濕的作用。

傳統中醫學上常用於行水(如:治水腫)、利氣(如:治腳氣)、健脾養胃等: 1.《本草綱目》記載:「赤小豆,性味甘,酸,平……下水腫,利小便」,還可與冬瓜、白茅根等食材一起煮,具「止水腫煩渴」的功效。

2.《神農本草經》稱:「赤小豆,主下水,排癰腫膿血,消腫解毒,生平澤。」

以現代科學分析,紅豆消水腫,是因為內含豐富鉀離子能夠利尿,種皮含有皂苷素,能幫助代謝水濕,因而能利水消水腫。

紅豆水顧名思義,是紅豆加水煮出來的湯汁,喝了就能消水腫。事實上並非如此,煮紅豆水要注意的事項還頗多的。有中醫認為以1杯紅豆與5杯水一起煮15分鐘,且不能加糖,同時必須在紅豆還沒煮破、澱粉沒有流出來時,取其水飲之,才能消水腫。要喝多少的紅豆水才能消水腫,目前仍無定論。

紅豆水不是紅豆湯,兩者之間有很大差異:
1.紅豆水不能加糖,紅豆湯要加適量的糖,調整口感;
2. 紅豆水煮滾後馬上熄火,蓋上鍋蓋燜15~30分鐘,此時紅豆呈現半破裂狀態,水呈半透明紅褐色,取其上層尚未混濁的上清液,才是正宗紅豆水;紅豆湯裡的紅豆一定要煮到軟爛,澱粉釋出,而使湯水呈現混濁狀,最好有著沙沙的口感。
3.紅豆水液體清澈、熱量低;紅豆湯呈現混濁狀、熱量高。

至於怎麼煮才能縮短蒸煮紅豆的時間,且不會讓種皮太快破裂,也是一門大學問。江蘇食品醫藥學院、台中榮民總醫院、忠仁護理衛生管理專科學校、靜宜大學曾在2023年共同研究如何煮紅豆。

研究人員表示,浸種時種子的吸水狀況主要取決於浸種時間和水溫,而這些步驟可以提高食物的營養品質。結果發現在攝氏30℃下浸泡,水吸附平衡率高達98.99%,減少酵素抑制劑(抗營養素),降低紅豆澱粉的糊化程度,減少豆子的損傷和種皮開裂,更容易取得紅豆水。

 

>>送您500元購物金!<<

馬上加入會員領取,再享生日禮和消費積點多項特惠

 

>>獲得每月特惠、健康新知第一手消息!<<

馬上訂閱太陽星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