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不同環境的細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進入腸道環境中,並在特定部位黏附、生長和繁殖的現象。無論是共生菌對腸道的保護作用,或是致病菌引起的感染,幾乎都要經過這樣的過程。

細菌是生物中數量最多的一類,無論是在空氣、水、土壤,還是在人體體表和人體與外界相通的腔道等都有細菌的存在。空氣裡含有的細菌種類可達1 800 多種,僅在人類腸道中的細菌數目就約1013 個,與自身的細胞比值可達1:1。細菌雖然個體微小(直徑大小一般為0.5−5.0 μm微米),卻有重要作用。

腸道菌叢可以發揮諸多功能:
1.消化功能:
腸道菌群參與食物的分解和營養物質的吸收,例如幫助分解纖維素等難以消化的物質,並產生短鏈脂肪酸等有益物質。 
2.免疫系統調節:腸道菌群與免疫細胞相互作用,有助於建立和維持腸道免疫屏障,抵抗病原體入侵,並調節全身免疫反應。 
3.疾病預防:
良好的腸道菌群可以抑制有害菌的生長,降低感染風險,並在一定程度上預防腸道疾病和其他疾病,例如高血壓、糖尿病等。
4.營養吸收: 
腸道菌群可以合成一些維生素(如維生素K,B族維生素),並幫助人體吸收其他營養物質。

細菌發揮以上機能的前提,就是有助腸道健康的益生菌,必須在腸道定植/殖。細菌定植/殖的發生需要3 種條件:
1.黏附:
細菌需具有一定黏附力,保證其可以牢固地黏附在宿主細胞上,不會因宿主的分泌物(如胃酸和膽汁)、器官的蠕動等因素而脫離。對於同一宿主,不同的細菌定植/殖的位置也有所不同,如表皮葡萄球菌在皮膚、俗稱「食人菌」或「食肉菌」的A型鏈球菌(Group A Streptococcal)在咽部、大腸桿菌在結腸黏膜等。
2.繁殖:
要有合適的環境,如足夠的營養物質和合適的pH值等環境,保證細菌的生存和繁殖。有研究顯示,低pH 值可以顯著提高乳酸桿菌對人類結腸腺癌細胞株CaCo-2 細胞的黏附能力。青春型雙歧桿菌(Bifidobacterium adolescentis)對IEC-6 細胞(源自雄性大鼠小腸上皮的細胞系,具有上皮細胞的形態)黏附的相關研究中,菌體黏附能力隨著環境pH 值的降低而增強,所以合適的環境條件對細菌定植/殖至關重要。
3. 擴散:
定植/殖要有足夠的細菌數量形成菌叢。成功的定植/殖體必須緊緊附著在上皮內層,在營養有限的環境下生存,避開宿主的免疫反應,並可以進行繁殖傳播。

如何促進克菲爾益生菌等健康微生物在腸道定殖?
1.均衡飲食:
增加膳食纖維攝入,多吃蔬菜、水果、全穀物等,減少高糖、高脂肪、加工食品的攝入。
2.適當補充益生菌和益生元:
可以通過食用發酵食品(如優酪乳、泡菜等)或補充益生菌、益生元產品來調節腸道菌群。
3.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
充足的睡眠、適當的運動和壓力管理,有助於維護腸道健康。
4.避免不必要的藥物使用:
尤其避免濫用抗生素,以免對腸道菌群造成負面影響。
5.及時就醫:
如有腸道不適,應及時就醫,避免自行使用藥物。

值得一提的是Bacterial Colonization詞翻譯成中文時,出現「植」與「殖」的爭議,甚至有些論文及教科書並存混用的現象,但學界尚無定論。為此,有學者特別寫論文分析兩者的不同,認為「植」是木和直構成,意為把樹木、植物直插在土地中,其本義是立,樹立、豎立,同時也有栽種、種植的意思。但相應的英文,應為Plant,Grow,Cultivate,Establish,Set Up,並不符合微生物在腸道中的各種行為。「殖」有生長、繁殖、增殖等多種釋義,Bacterial Colonization是指細菌從外界轉移到宿主體內生長,同時繁殖,因此使用「殖」字會更為貼切。

參考網址
https://wswxtb.ijournals.cn/wswxtbcn/article/abstract/tb21062170
 

 

>>送您500元購物金!<<

馬上加入會員領取,再享生日禮和消費積點多項特惠

 

>>獲得每月特惠、健康新知第一手消息!<<

馬上訂閱太陽星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