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2025/07/15 中時新聞網 綜合報導
大暑將至,氣溫節節高升,跨出冷氣房就像被保鮮膜裹住,悶得沒食慾,只想吃冰、喝飲料;但一時爽快過後,反而渾身發脹,昏昏欲睡。中醫表示身體脹不是胖,而是體內水代謝停滯,濕氣重。
夏天氣溫高,年輕人喜歡喝冰飲降溫,反而容易覺得累、身體腫。
已故知名中醫倪海廈曾說,中醫所謂的濕,有許多種:
1.表濕:夏季天氣熱,一動就滿身大汗,所以躲到樹蔭下,或在冷氣房吹風感受涼爽。雖一時之間很舒服,然而流汗是將身體的陽氣、廢熱及水份排出去,涼風一吹,毛孔瞬間收縮,汗被憋回去,停滯在皮膚和肌肉中間變成「濕」。
2.中焦濕:平時吃得太多太撐,脾胃來不及消化,食物停在腸胃裡慢慢地發酵,便會產生很多黏液,這個就是中焦之濕;吃了不乾淨的東西上吐下瀉,排出或吐出黏黏的物質就是「濕」。
3.脾濕:現代人愛喝冰涼的手搖杯,1天不喝就難過。但脾胃、五臟六腑是需要溫度的,大概維持在攝氏37度左右,喝下一杯500cc的冰飲,脾臟的氣都快結冰了,要耗費自身的陽氣讓溫度回到攝37度,大傷元氣。此外,脾主運化,陽氣一旦運化,祛濕的能力下降,喝水後,好的部分被吸,多餘的水排不掉,停滯在身體裡就變成濕。所以越愛冰品的人越容易水腫,懶洋洋地提不起勁。
深受藝人、新聞主播推崇的中醫師林麗華表示,中醫講究「致中和」,強調體內陰陽平衡和臟腑間的協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以維持健康。臺灣夏天濕熱讓人不適,一般人不懂喝水解渴秘訣,靠冰涼飲料不能真正解熱消渴,內外不利元素相乘,反而阻礙身體循環,體內濕氣變多。
林麗華解釋,就中醫觀點,「排濕≠排水」。所謂「濕氣」不是指體內水分多寡,而是水循環是否正常;一般認為的運動排汗、多上廁所等行為,雖然可以排出體內的水分,卻不等於除掉濕氣,搞錯解決方向,只會讓自己更不舒服。她表示,常聽到一些被減重困擾的人們自嘲「喝水都會胖」,其實喝水並不會讓人變胖,而是濕氣在體內累積排不掉,導致身體感到又脹又沉,好像喝口水都會如數變成脂肪。
尤其新陳代謝率和年齡成反比,年齡漸長,新陳代謝會減緩,水循環更容易出問題,所以中年人常覺得自己越來越累。林麗華表示要去掉體內濕氣,第一步從喝水做起,建議把一天該喝的水量,分為多次飲用,每次喝200cc溫水,小口啜飲就可以解渴,一次喝太多只會把胃撐大。
林麗華表示,白天新陳代謝較佳,所以晚上7點以前喝完一天所需的水,可以多上廁所,即時沖掉代謝物,對預防尿路發炎有好處。對於冰涼飲品,林麗華並不完全禁止;她笑說,天氣熱難免想喝冰涼飲品,偶爾喝一些也無妨,但飲用時不能太急,身體很熱時吃冰品、喝飲料,恐會對大腦與心血管造傷害。
白天喝夠水,晚上自然不必多喝,避免水積在體內,半夜想如廁而中斷睡眠,或是早上起床後,出現臉部浮腫、泡泡眼,感覺身體又脹又沉,精神不佳。林麗華表示,新陳代謝不佳的人,晚餐還要避免喝湯,因為調味的鹽含鈉離子,會導致體內水分滯留,翌日晨起更不舒服。
想要找回身體的清爽與輕盈,要從祛濕開始。如何排濕?最為人知的就是傳統中醫常用的紅豆水、薏仁水以及四神湯等。所謂的紅豆水,用的不是一般市場上賣的紅豆,而是中藥行才買得到、素有天然排濕之稱的赤小豆,能健脾燥濕、利水消腫,搭配來自日本十勝出產的紅豆,加乘健脾祛濕力道,雙豆搭配排濕效果遠勝單一赤小豆,協助輕鬆去除體內多餘濕氣,重拾輕盈舒暢。
其次,最好晚上11點前上床睡覺;林麗華表示,中醫講氣血運行,晚上11點運行到膽經,是人體開始進行排毒和新陳代謝的階段,也有助於濕氣排除。
參考網址:
https://www.edh.tw/article/29411
https://www.cw.com.tw/article/5115525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hYzxCXaoF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