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18 中時新聞網 綜合報導

調查顯示,新冠疫情後國人重視自我健康,使用營養保健品意願提高,但選購首要考量則是產品價格。只是消費者常被定價迷惑,反而錯過CP值高的產品。

中年夫婦在超市挑選營養保健食品。(圖/太陽星提供)

中年夫婦在超市挑選營養保健食品。(圖/太陽星提供)

據專業媒體《食力》所做的「吃心安還是保平安?營養保健食品消費行為大調查」,會購買營養保健食品的消費者,以40歲以上、自覺需要保養並有購買力的X世代為多,其中,近4成每月平均花費1500元。而在挑選產品時,不論X世代或21-40歲的Y世代,56.7%都價格為首要條件,其次為成分劑量(47.7%)、取得標章認證(38.9%)。

營養保健食品不是維持生命所需,消費者選購目的,大多為疾病預防或改善亞健康狀況,例如抗疲勞、改善視力及胃腸功能等,所以這方面的支出仍需考量自身需求與荷包深淺,所以產品價格成了優先考量因素。

只是消費者往往會被產品定價誤導,以定價為第一個篩選標的,卻可能讓自己花更多錢買健康,只要詳閱外盒的每日用量及成分表,就可以知道貓膩所在。

首先要看的是每日用量。有的產品是幾百元或逾千元就能買到30單位或60單位的產品,看似便宜,卻沒發現每單位可能不到1g或只有1~2g,為了得到足量營養,每日可能要吃2單位或3單位的量,換算下來,1個月可能得買2~3盒,與當初購買時的期待值有落差。

所以消費者購買營養保健品時,千萬不要只看產品定價,而是要計算每日用量,換算每日花費,再依自己需求,挑選適合的機能性產品,才能把錢花在刀口上,吃到適合自己身體狀況的營養保健品。

 

>>送您500元購物金!<<

馬上加入會員領取,再享生日禮和消費積點多項特惠

 

>>獲得每月特惠、健康新知第一手消息!<<

馬上訂閱太陽星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