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又名馬生菜、馬齒菜、馬屎莧、酸莧、豬母乳、馬勺菜、地馬菜、馬蛇子菜、長壽菜、老鼠耳、寶釧菜、螞蚱菜,是馬齒莧科馬齒莧屬、一年生草本植物。馬齒莧可涼拌,可用肉絲烹炒,亦可用蛋、肉絲做成羹湯食用;日本山形縣居民,當作蔬菜涼拌後食用。
馬齒莧命名由來,東西方都有其特殊之處。《本草綱目》作者李時珍稱:「其葉比並如馬齒,而性滑利似莧」,因此得名。英文中的oleracea,在拉丁語中意為「蔬菜/草本植物」,而portulāca是拉丁文名稱。
人類食用馬齒莧或將之入藥的時間很早。在許多地中海史前遺址中,都可看到其存在的痕跡,在卡斯塔納斯的原始幾何層(祕魯納斯卡沙漠高原上,由巨大線條和圖案組成的古代地畫,學者認為除了已知的動物、植物、和人形等複雜圖案之外,可能存在一個更早、更基礎的幾何圖形層次,例如直線、螺旋、三角形等),以及可追溯到公元前7世紀的薩米亞赫拉神廟中,都發現馬齒莧的種子。
西元前4世紀,古希臘哲學家兼博物學家泰奧弗拉斯托斯(Theophrastus)將馬齒莧列為必須在四月播種的幾種夏季盆栽草本植物之一。馬齒莧也出現在博韋辛·德拉·里瓦(Bonvesin de la Riva)於1288年撰寫的米蘭人喜愛的食物清單中。
一般而言,馬齒莧常被認為是外來雜草,但在安大略省的克勞福德湖沉積物中發現其踪跡,表明該物種在西元1350~1539年,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時期,就已傳入北美。科學家認為,當時的美洲原住民就已食用這種野菜,並傳播了它的種子。
馬齒莧因為是野生的,分佈分布於全世界溫熱帶地區,從北非和南歐延伸至中東和印度,擴及馬來半島和澳洲都有其踪跡,大陸分布很廣,如廣東、山東都可見到其身影。在台灣,馬齒莧是常見的野菜,可以涼拌、炒食、煮湯,味道獨特。
馬齒莧很早就是全球藥用植物之一。古代歐洲人認為其治療功效非常可靠,古希臘的民間偏方中,馬齒莧用於便秘和泌尿系統炎症的治療。古羅馬作家、科學家兼博物學家蓋烏斯‧普林尼‧塞孔都斯(Gaius Plinius Secundus/Pliny the Elder)建議佩戴這種植物作為護身符,以驅除一切邪惡。
現代科學研究,發現馬齒莧含豐富的營養成分,包括維生素A、維生素C、核黃素等維生素和鈣、鐵等礦物質,以及生物鹼、黃酮類化合物、甜菜鹼和脂肪酸等生物活性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菌、抗發炎和抗癌活性。其水萃取物已證明具有抗發炎、抗糖尿病和抗氧化特性,特別是在減輕氧化壓力和胃腸道疾病方面。此外,其營養成分富含 omega-3 脂肪酸、維生素和礦物質,高於許多葉菜類。
寧夏醫科大學發現馬齒莧多醣可透過改善腸道菌叢失調和代謝紊亂,減輕環境汙染物丙烯腈(Acrylonitrile,無色有刺激性氣味的易燃液體,可生產聚合物,如聚丙烯腈,腈綸纖維和丁腈橡膠)引起的男性生殖損傷。
馬齒莧水萃取物可透過恢復皮膚屏障功能緩解異位性皮膚炎,或透過調節膽固醇外排和吸收途徑減輕動脈粥狀硬化;其萃取物及生物鹼馬齒莧素E可透過MAPK訊號發炎路徑標靶STAT2,緩解小鼠心臟重塑和心臟衰竭。
參考網址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40721935/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40721116/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40663252/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00425-025-04767-1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40538548/
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12176770/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40299713/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40289247/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401768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