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又稱洋薊或菜薊、食托菜薊或雅枝竹、球薊、菊薊、法國百合、法國朝鮮薊、球朝鮮薊和美國綠朝鮮薊、荷花百合等,原產於地中海沿岸(包括北非和南歐)的多年生菊科植物,外觀像一朵盛開的花,葉與根莖可藥用,一般食用部分是其尚未成熟的花苞。
傳統上栽培朝鮮薊是為了獲取其大型未成熟的花序(頭狀花序或頭狀花序,也就是葉片的基底以及梗上方碟形的一塊),或做為新鮮食材出售,也可經過工業加工製成冷凍、熟食、罐頭或油浸產品油浸產品。
幼嫩的薊心可以蒸煮、香煎或裹麵包粉油炸;成熟的朝鮮薊可將葉片剝取下來並沾上醬汁,吸食底部軟嫩部位,薊心可沾奶油或醬汁食用,或製作成沙拉、餡料。含有洋薊酸,會使搭配的葡萄酒出現金屬味及食物吃起來是甜的,所以若要飲用特殊酒款時最好不要搭配朝鮮薊,以免嘗不出酒的原味。
在古典文獻中,朝鮮薊指的是野生刺菜薊(Cynara cardunculus),在義大利被馴化,然後傳至歐美各國。學名Cynara scolymus源自於希臘語skolymos,意思是「尖樁」,指的是朝鮮薊的刺,而kynara可能源自於它曾經生長的一個愛琴海島嶼的名字。英文名artichoke,是16世紀借用北義的單字articiocco,意為土質的、多刺的。
關於朝鮮薊是否是古希臘和古羅馬人的食物,或者該栽培品種是後來開發出來的,存在爭議。西元前8世紀,古希臘的吟遊詩人荷馬(Homer)和海希奧德(Hesiod)都曾提及朝鮮薊是一種庭園植物。目前在北非,仍然可以發現野生朝鮮薊,在埃及挖掘羅馬時期的克勞狄烏斯山時發現了朝鮮薊的種子。
文獻記載,現今義大利南部的西西里島,在古希臘古典時期(西元前5~4世紀)就開始種植各種朝鮮薊,希臘人稱為kaktos。在那個時期,希臘人食用葉子和花頭,而栽培朝鮮薊。羅馬人將這種蔬菜稱為carduus。中世紀時期(西元5世紀末到15世紀末),穆斯林西班牙(曾被摩爾人統治的地區,主要集中在伊比利半島的南部和東南部,包括現在的安達魯西亞、穆爾西亞、巴倫西亞等地)和馬格里布地區的朝鮮薊栽培形式,似乎進行了進一步的改良。
荷蘭人將朝鮮薊引入英國,1530年在英王亨利八世的花園中種植。17世紀中葉起,被視為新宮廷烹飪中的奢華食材,甚至有人聲稱其具有壯陽功效。19 世紀,朝鮮薊隨著歐洲移民潮被帶到美國,其中,法國人帶到路易斯安那州種植,西班牙移民帶到加州,從而獲得大面積耕種。
目前世界各地均有朝鮮薊栽培,產量最多的集中在地中海地區沿岸,美國加州、阿根廷、秘魯、大陸陝西省與土耳其等地均為主要栽培地區。2022 年全球朝鮮薊產量達 158萬4513噸,種植面積超過11萬3,000公頃。埃及、義大利、西班牙和阿爾及利亞是主要產區,約佔生產總產量的 73.36%。凸顯鮮薊種植對地中海區域農業經濟的巨大貢獻。近東(土耳其和伊朗)、南美洲(秘魯、阿根廷和智利)和美國(主要在加州)也有種植朝鮮薊。近年來,大陸朝鮮薊種植面積擴大。
日本於19世紀,江戶時代才開始接觸朝鮮薊,是由原本居住在朝鮮(現今的北韓)的荷蘭商人引進到日本,被誤認為是朝鮮半島產的植物,故才把菜薊叫成朝鮮薊,且經常作為觀賞植物,而非食用蔬菜。
甲午戰後,日本人取得臺灣統治權,也把朝鮮薊引進臺灣,但並沒有普遍種植。臺灣農試單位在1985~1986年從美國及荷蘭引進 Green Globe Artichoke 種子,在大甲、外埔、埔里、苑里、三義、虎尾等地試種栽培,但最終因不符合臺灣的飲食習慣,逐漸消失。後因消費者健康觀念提升,地中海飲食興起,異國美食盛行等因素,2004年起開始有農民培育,目前南投埔里、仁愛鄉兩處有企業農場栽種。
大陸是在19世紀開始種植朝鮮薊,最初是由法國傳入,1980年代後期,上海、浙江、山東、雲南、湖南、北京、湖北、青海、陝西地相繼引種栽培。
朝鮮薊是地中海飲食的重要組成部分,富含葉酸、維生素C、維生素K和鐵礦物質鎂、鉀、磷等多種營養素,以及菊粉、纖維,營養密度高,並具有公認抗氧化特性的生物活性化合物,且熱量低,被歸類為「功能性食品」,在歐洲被譽為「蔬菜之皇」或「蔬菜中的貴族」,深受喜愛。
朝鮮薊的葉子在歐洲等地用做草藥,使用歷史悠久,可治療膽囊疾病、消化不良和噁心,特別可用於治療肝臟和膽囊疾病。目前,朝鮮薊乾葉萃取物已在市場上銷售,具有保肝、降膽固醇、利膽和降脂的功效,歐洲藥品管理局已正式認可其在此方面的用途。
朝鮮薊的活性化合物之所以受到重視,原因之一是環保。朝鮮薊雖然是地中海飲食的重要食材,但植株收穫指數低,作物殘茬,如葉子、苞片、莖稈等,佔了植株的80%至85%,無法再利用不說,還因為含水量高,易受微生物滋生,並帶來環境汙染風險。
為了減少垃圾量並提高其再利用和價值增值,學界試圖從朝鮮薊的廢棄物中尋找可用之材,結果發現原本被視為廢物的葉、莖等物,居然含有多種生物活性化合物,包括酚類和萜類化合物、菊粉和膳食纖維,尤其酚含量超過葡萄渣和胡蘿蔔皮等其他來源的酚含量。
一些流行病學和藥理學研究,從朝鮮薊非食用部分提取的萃取物的健康促進特性,這些萃取物具有抗氧化、保肝、抗發炎、降血糖、心臟和神經保護活性,
以及顯著的抗菌和抗真菌作用,可作為生產營養保健品、食品添加劑、藥品和化妝品的原料,讓朝鮮薊的殘棄物成了寵兒:
1.肝臟保護:
在摩洛哥,朝鮮薊萃取物因其在治療消化系統疾病和肝病方面的潛在益處而被用於降低膽固醇的藥物,也是一種常用於治療高血脂症的藥用植物。目前臨床和臨床前研究數據,支持傳統朝鮮薊是治療肝臟疾病、預防脂肪肝最有效的藥用植物之一。
2.抗癌、抗氧化:
朝鮮薊苞片水萃取物含有生物活性多酚,包括羥基肉桂酸、黃酮苷(主要為木犀草素、芹菜素及其衍生物)、萜烯(主要為倍半萜內酯)和花青素等,能夠透過調節關鍵蛋白的表達,預防脂質代謝紊亂、氧化壓力,具有抗氧化、抗發炎、抗致癌、利尿、抗菌和抗真菌等功效。
3.預防心臟及心血管疾病:
朝鮮薊及其生物活性成分,特別是黃酮類化合物和咖啡酰奎寧酸,誘導血管舒張並抑制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軸,可改善血流介導擴張 (FMD) 和降低血壓,增強內皮依賴性和獨立性血管舒張,並抑制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活性。也可透過降低總膽固醇、三酸甘油酯和 LDL 膽固醇,同時增加 HDL 膽固醇顯著改善血漿脂質譜。
參考網址
https://www.mdpi.com/2218-1989/14/12/728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9728509/
https://www.mdpi.com/2076-3921/14/1/116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9857450/
https://www.mdpi.com/2079-7737/14/4/397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40282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