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B1、B2(或稱維生素G)、B6、B12、菸鹼酸、泛酸、葉酸等8種水溶性維生素的總稱,在細胞 代謝和紅血球合成中扮演重要角色。8種維生素都有具體編號或名稱表示其化學成分,但有些名字比編號更眾所周知,如菸鹼酸(B3)、泛酸(B5)、生物素(B7)和孕婦需要補充的葉酸(B9)等。
維生素B群大多是在20世紀初就被發現:
●維生素B1:1910年日本日本科學家鈴木梅太郎(Umetaro Suzuki)從米糠 中提取出一種水溶性微量營養素複合物,並將其命名為米糠酸,對治療腳氣病有療效。他將這項發現發表在日本的科學期刊上,但因故未能獲得國際認可,反而是波蘭生物化學家Kazimierz Funk分離出了同樣的微量營養素複合物,並於1912年提議,以拉丁文「重要胺vital amine」將其命名為「維生素vitamin」;1935年這種化合物被提煉並被正確地描述為硫胺素(thiamine)。
●維生素B2:1926年由史密斯(D.T. Smith)和亨德里克(E.G. Hendrick)發現,馬克斯.蒂什勒(Max Tishler)於1937年成功合成、生產B2。
●菸鹼酸:1937年由國際知名的美國營養學生物化學家康拉德‧埃爾維耶姆博士(Conrad Elvehjem)發現
●泛酸:由美國生物化學家羅傑‧J‧威廉斯博士(Roger J. Williams)於1933年在酵母中發現。
●維生素B6:匈牙利裔美國生物化學家、兒科醫生保羅‧喬治博士(Paul Gyorgy)於1934年任職劍橋大學時發現的。
●生物素:20世紀初,多個獨立團體進行研究,發現的貢獻者包括瑪格麗特‧艾弗里爾·博厄斯(Margaret Averil Boas,1927年),匈牙利裔美國生物化學家、兒科醫生保羅‧喬治(1939 年,以維生素 H 命名),以及美國生物化學家迪恩‧伯克博士(Dean Turner Burk)。
●葉酸:1933年,英國血液學家露西威爾斯(Lucy Wills)發現酵母菌中的一種營養因子可以預防和治療妊娠期巨幼細胞性貧血。
●維生素B12:歷年來有5位科學家以對維生素B12的直接或間接研究而獲得諾貝爾獎。美國醫學博士喬治‧惠普爾(George Whipple)與喬治‧邁諾特(George Minot)和威廉‧墨菲(William P. Murphy)於1934年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英國化學博士亞歷山大‧R‧托德(Alexander Robertus Todd)1957 年,英國化學博士多蘿西‧霍奇金(Dorothy Hodgkin)繪製了維生素B12的結構圖,於1964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維生素B群參與了許多生化反應,也包含著營養素代謝,具有提振精神與促進代謝的作用,主要功用在調解新陳代謝、分解脂肪及蛋白質,維持皮膚和肌肉健康,增進免疫系統和神經系統功能,促進細胞生長和分裂(包括促進紅血球產生、預防貧血等),降低心臟病發生,及減輕壓力、穩定情緒。 維他命B群缺乏時,容易出現全身倦怠、虛弱、體力不支等情形;若是長期缺乏容易發生神經病變、舌炎、惡性貧血等,甚至造成死亡。
因此,當維生素B群攝取不足時,容易會有代謝趨緩、精神不濟的現象,偏偏 維生素B群是水溶性維生素,很容易排出體外,所以需要適時補充,但最好早上吃,可以幫助白天有精神,晚上吃反而可能會影響入睡。
補充維生素B群十分簡單,因為維生素B群存在於許多天然食物中,全穀雜糧類、蔬菜類、水果類、乳品類、豆魚蛋肉類和堅果種子類等六大類食物,都可以提供。例如全穀及未精製雜糧的維生素B1、菸鹼酸含量豐富,乳品的維生素B2十分充沛,深色蔬菜又有許多葉酸,所以均衡攝取各類食物,就能攝取到足夠的維生素B群,以維持生理機能。
包括美國在內的許多國家為了讓民眾能攝取足夠的維生素B群,在某些食物中會額外添加維生素B群。例如在加工後的白麵粉添加硫胺素、核黃素、菸鹼酸和葉酸等維生素,並在外包裝的食品標籤上加註「強化麵粉」。
現代社會因外食族增加,很難有均衡飲食,要增加維生素B群攝取量,就靠膳食補充劑,除了製成錠劑或發泡錠的維生素B群,許多能量飲料或冷藏飲品中也都宣傳添加大量的維生素B群。
值得一提的是維生素B群中,沒有B4、B8、B10、B11,主因是原來被歸類為維生素B家族,並給予編號後,被發現它們並非生命中必不可少的東西,或不能由人體自己製造,不符合維生素的基本限定條件,因而被B群除名:
●B4為腺嘌呤(adenine)是核酸(DNA 和RNA)的組成部分,也是多種輔酶(如ATP, NAD, FAD) 的成分,在體內參與多種重要的代謝途徑。
●B8為腺嘌呤核苷酸或稱肌醇(Inositol),是一種環己烷的六醇,在細胞內扮演著重要角色,可以傳遞訊息、調節生理機能,並廣泛存在於動植物中。
●B10也被稱為維生素R,是一種由植物和細菌產生葉酸分子的化學成分,常應用於皮膚作為阻擋紫外線的防曬霜,並且有時會基於某些醫療狀況而口服。
●B11 為PHGA麩胺酸,又稱為雛雞生長因子,也被稱為「維生素S」。
參考網址
https://www.hpa.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4560&pid=14866
https://www.mohw.gov.tw/cp-3162-27279-1.html
https://www.thoughtco.com/history-of-the-vitamins-4072556
https://link.springer.com/content/pdf/10.1007/978-1-4612-0479-4_11.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