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名凹葉金虎尾,又稱針葉櫻桃(Malpighia emarginata)、阿西羅拉櫻桃(acerola cherry)、巴貝多櫻桃(Barbados cherry),為金虎尾科(又名黃褥花花科Malpighiaceae)的常綠灌木熱帶果樹;引進臺灣後,被稱為西印度櫻桃(West Indian cherry),此名源自阿拉伯語。
果實形似櫻桃,但與櫻桃是完全不同的科屬。其生長環境需全日照、高溫多溼和排水良好的沙質土壤,並可藉由播種、扦插等方法進行繁殖,植株長勢旺盛,樹型開張成木叢狀,樹幹淺褐色,樹高約2~3公尺,可經由修剪留主枝養成小樹,3年可結果,10~12年樹高可達4~5 公尺以上。
果實呈深紅色,口感偏酸澀,並非真正的櫻桃,然而果實富含維生素C,被稱為「超級水果」或「維生素C之王」,具有促進膠原蛋白形成、抗氧化等功效。採收後常加工成果汁或製成粉末使用。

一.歷史

原產於加勒比海南部的小安的列斯群島,並延伸至南美洲、美國德克薩斯州的里奧格蘭德河谷下游、佛羅里達州南部、墨西哥南部、波多黎各、多明尼加、秘魯、委內瑞拉和厄瓜多爾、海地及巴西、南歐、非洲、夏威夷、印度而至熱帶及亞熱帶地區的其他各國。目前巴西是世界上最大的西印度櫻桃產地。
臺灣最早於日治時期引入栽種。1953年,臺灣大學林樸教授、嘉義農業試驗分所蔡致謨研究員先後自美國佛羅里達州、波多黎各引進,分別於林業試驗所及嘉義農業試驗分所試種。1981年由台南區農業改良場、嘉義農業試驗分所,以及臺灣省政府農林廳的「農地利用綜合規劃計畫」積極推廣與輔導種植,其栽培面積擴展至7公頃。2004年的栽培面積曾超過20公頃。

二.營養價值

西印度櫻桃果實自從1945~46年被發現每百公克含有1000~4000毫克超高量之維他命C後,甚受北美洲南部、中美洲及西印度群島加勒比海等地區國家之重视,除積極進行改良試驗研究外,並都有種植分布。
西印度櫻桃果實含91%的水分和8%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和脂肪含量極低。每100克(3.5盎司)果實,提供32卡路里,錳含量為每日攝取量的26%;最受矚目的是果實富含維生素C,約為每日攝取量(DV)的20倍,且具有很高的抗氧化能力。
隨著果實成熟,糖、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滴定酸的含量不斷增加,維生素C的含量則不斷下降。因此,人們會採摘未成熟的青果,用於工業生產維生素C。成熟的果實則可製造各種如工産品如果汁丶蜜餞、果醬、果凍、布丁和嬰兒食品等。

三. 健康益處

西印度櫻桃富含維生素C和多種生物活性化合物,包括氨基酸、黃酮類化合物、脂質和萜類化合物,高營養價值而備受推崇,已成為一種貿易量極大的超級水果,可用於食品、膳食補充劑和天然保健品:
  1. 其加工後的副產品,富含抗壞血酸、山奈酚、槲皮素和異鼠李素等生物活性化合物,這些化合物具有抗氧化特性,在食品和製藥行業應用的巨大潛力。
  2. 果實含黃酮類化合物、花青素、胡蘿蔔素、酚類化合物、苯甲酸衍生物和苯丙素等營養成分,具高抗氧化能力,具抗腫瘤、抗誘變、抗糖尿病、保肝,以及抗衰老、美白皮膚和逆轉多重抗藥性等功能特性。
  3. 提供大量維生素C:西印度櫻桃的維生素 C 比其他形式的維生素C更容易吸收,包括合成的抗壞血酸,含量比橙、檸檬高出100倍。巴西的西印度櫻桃漿果,被用作營養飲料和傳統藥物。在美國,西印度櫻桃以多種形式被食用,作為補充劑和天然保健品中抗壞血酸(維生素 C)的豐富來源。
  4. 抗癌特性:西印度櫻桃葉中的西印度櫻桃素A、B和C的四降二萜(具有罕見的 2H-苯並茚-2-酮亞結構的四降二萜類化合物),可降低乳腺癌(MCF-7 細胞系)和結腸癌(HCT-116 細胞系)細胞的活力。西印度櫻桃葉萃取物對於乳癌高風險族群,可能是營養預防的重要組成部分。西印度櫻桃果實所含的物質也具有抗癌特性。
  5. 修復曬傷:紫外線B(UV-B)是皮膚損傷的重要危險因素,因為它會誘導環丁烷嘧啶二聚體(Cyclobutane Pyrimidine Dimer,CPD),從而抑制DNA複製和轉錄。西印度櫻桃抗氧化劑含量高,其光裂合酶(Photolyases,EC 4.1.99.3,PHR,一種依賴藍光的酶)為一種DNA修復酵素,專門修復遭受紫外線破壞的DNA。具有修復人體細胞中紫外線引起的 DNA 損傷的潛力。
  6. 治療牙周病:西印度櫻桃介導的銀奈米微粒(Silver Nanoparticles,AgNPs)凝膠,在所有測試濃度下均表現出更一致、更有效的抗牙周炎抗菌活性,且最小抑菌濃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和最小殺菌濃度(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的數值更低。這些結果表明,西印度櫻桃介導的AgNPs凝膠可能是一種更有效、更有針對性的牙周病治療劑。
  7. 成為合生元:西印度櫻桃加工後,剩餘的果皮、種子和果肉等,加入乳酸桿菌進行發酵,產生的糖和酚類化合物,透過腸道菌群廣泛代謝,能夠誘導多種菌群相對豐度以及人體腸道菌群代謝活性的有益變化,導致pH值降低、短鏈脂肪酸(SCFA)生成增加、代謝譜改變以及抗氧化能力維持,這些效應與益生元化合物相容,凸顯了其作為新型循環合生元候選成分的潛力。
  8. 預防發炎疾病:長期服用西印度櫻桃與綠茶所含的生物活性物質,具有很高的抗氧化和抗發炎特性,可以協同作用的方式對許多病理生理過程產生治療作用,例如透過減少促發炎細胞因子(如IL-1β、IL-6和TNF-α)的分泌來調節發炎反應,預防動脈粥狀硬化、糖尿病、腸躁症和關節炎等慢性發炎疾病。
  9. 保護胃:西印度櫻桃的果皮和果肉中提取的碳水化合物,部分是一種結構複雜的雜多醣(本質上是果膠),含有葡萄糖、阿拉伯糖、半乳糖、D-半乳醣醛酸和阿拉伯半乳聚醣分子,可以減少胃腸黏膜的氧化壓力,不僅不會對胃腸道上皮細胞產生細胞毒性,反而還能刺激其再生,具有胃保護作用。
  10. 保護肝臟:西印度櫻桃葉萃取物含香豆素類(capensin、瑞香素和東莨菪素)等生物活性物質、黃酮類化合物(主要是槲皮素和芹菜素等糖苷)、酚酸類(肉桂酸和奎尼酸衍生物)以及氨基酸如高異亮氨酸和苯丙氨酸等物質,當肝臟暴露於毒性物質時,服用西印度櫻桃葉萃取物可降低血液中丙胺酸轉氨酶 (ALT)、天門冬胺酸氨基轉移酶 (AST、AspAT) 和腫瘤壞死因子 α (TNF-α、惡病質) 的活性升高,並能顯著提高血液中過氧化氫酶的活性,減少氧化壓力下產生的超氧化物自由基形成。



參考網址
台南區農業改良場技術專刊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40760138/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8-025-12408-6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40554273/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308814625023726?via%3Dihub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40077662/
https://www.mdpi.com/2072-6643/17/5/792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9381541/
linkinghub.elsevier.com/retrieve/pii/S2212-4268(24)00141-6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8731747/
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11083529/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8731747/
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11083529/#sec5-foods-13-01375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8396766/
https://www.mdpi.com/1422-0067/25/4/2089
 


延伸閱讀
👉【健康小學堂維生素C Vitamin C
👉【健康專欄】流感 covid-19成冬季殺手 專家提供免疫飲食原則
👉【會員好康】送您500元購物金!馬上加入會員領取
👉【訂閱電子報】獲得每月特惠、健康新知第一手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