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05 太陽星 健康專欄

肝癌有「無聲殺手」之稱,往往發現時,已經到了難以治療的程度。依據衛福部死因統計,每年約13,000人死於慢性肝病、肝硬化及肝癌,都是國人死因排行榜前10名的常客。肝病致死率也是多個國家公共衛生的痛點,所以全球學界紛紛投入研究,希望找出終極解決之道,其中,不少學者提出克菲爾可改變細菌叢生態,透過腸肝軸機制減少肝病風險的實證。

克菲爾改變細菌叢生態護肝 避開無聲殺手

常見肝病可分為病毒性肝炎(B、C、D型肝炎)、酒精性肝炎,以及脂肪肝、脂肪性肝炎、藥物性肝炎及自體免疫性肝炎等五種非酒精性肝病NAFLD。非酒精性肝炎大多都是肝臟脂肪量過高引起,全球盛行率約25%,肝細胞一旦受損,就會成為未來最主要的肝炎主因。

據衛福部2023年9月公布的國人死因統計,每年約13,000人死於慢性肝病、肝硬化及肝癌,肇因主要為B型肝炎及C型肝炎。其中,慢性肝病及肝硬化為國人主要死因的第9位,肝癌則讓踞癌症死因的第2名,死於肝癌的患者中約有70%是B型肝炎帶原者。

B型肝炎帶原者如肝炎持續發作,其中15-20%的人會發生肝硬化,增加肝癌的發生率;C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人,至少會有50%以上會變成慢性肝炎,而隨後導致肝硬化的人約有20%。至於肝硬化患者,每年有3-5%會變成肝癌。

即使沒有病毒攪局,但不健康的肝臟的確會對健康造成極大負擔,例如脂肪肝(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會讓肝臟產生誘發致動脈粥狀硬化的發炎分子,造成心血管疾病,增加死亡風險。

英國《泰晤士報》報導指出,英國布里斯托大學評估布里斯托市4021名24歲年輕人的肝臟健康狀況,並在國際期刊《刺胳針胃腸肝病學》發表論文《英國年輕人脂肪變性和纖維化的盛行率》,指出當地1/5年輕人現在或過去曾有脂肪肝問題,每40人中有1人患有更嚴重的肝纖維化或肝硬化問題。

英國肝臟信託基金 (British Liver Trust,BLT)也公開表示,過去50年間,英國民眾因為肝病而死亡的比率已大幅上升400% 以上,尤其以45至64歲的民眾為多,而且發病年齡也大幅下修,20多歲的年輕族群受到的影響越來越大。

肝臟是可再生的器官,因此肝病變若能早期發現,還是有辦法可以逆轉。《泰晤士報》引述伯明罕大學菲利浦‧紐森教授以及利茲大學非酒精性脂肪肝營養科學教授伯納德‧摩爾的說法,表示民眾若能及早發現罹患NAFLD,可透過飲食和生活方式的改變而再次趨向健康,例如克菲爾等發酵食品對腸道微生物組有益,進而透過腸肝軸機制,對肝臟產生助益。

臺灣大學博士、知名乳酸菌專家陳彥伯在其著作《克菲爾:長壽村的祕密》指出,南韓、巴西等國學界曾以動物實驗探討克菲爾、克菲爾發酵過程中產出的生物活性肽(bioactive peptide)對調整血脂、脂肪肝的作用,模擬現代人因不良飲食習慣造成肝臟損傷的現況,以及逆轉的可能性。結果均表明持續吃一段時間的克菲爾,具有改善因高糖飲食、高脂飲食造成的肝損傷風險的潛力,但確切的效益,仍需進一步透過實驗證明。

陳彥伯也曾做過克菲爾對抗大腸桿菌的實驗。他表示,大腸桿菌進入人體後,會分泌毒素誘發溶血性尿毒綜合症等重症,還會轉移到肝、腎並造成損傷。他以克菲爾乳桿菌M1與大腸桿菌一起培養後,發現大腸桿菌分泌的毒素減少,對腸道上皮細胞的破壞減緩。後續的動物實驗也發現餵飼受到大腸桿菌感染的小鼠,吃M1活菌一段時間後,小鼠腸道組織受損狀況與大腸桿菌數量都大幅降低,轉移現象變少,等於保護了肝、腎。

此外,《泰晤士報》報導中也指出,戒掉會讓肝臟脂肪沉積的手搖飲及甜點等高糖飲食,從酪梨、芝麻、橄欖油和菜籽油攝取單元不飽和脂肪,以及鱒魚和沙丁魚等油性魚類中的omega-3、核桃和杏仁的omega-6等多元不飽和脂肪,有助於降低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 (LDL) 膽固醇的水平,減少肝臟脂肪累積,降低重病或死亡風險。

參考網址:
*《泰晤士報》
https://www.thetimes.com/life-style/health-fitness/article/liver-disease-silent-killer-how-to-reduce-your-risk-health-advice-symptoms-7tg7klg0b 

*《刺胳針胃腸肝病學》
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gas/article/PIIS2468-1253(19)30419-4/fulltext

 

獲得每月限時獨享優惠,健康新知第一手消息!

>>馬上訂閱太陽星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