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稱病原菌,是可引起人類疾病的細菌微生物,特別指能導致傳染病的細菌病原體。大多數細菌是無害的,甚至是有益的,也有些細菌會引起傳染病,但數量不到一百種。

人體不斷暴露於多種細菌之中,大部份的細菌是無害,然而有些細菌是病原體,平時就是人體菌群之一,例如鏈球菌屬、葡萄球菌屬等,都是常見的人類微生物群系,通常附著在人體的皮膚或鼻咽部位。

由於免疫系統的防禦機制,這些病原菌並不會對人體造成傷害,對許多微生物產生天然免疫力或先天抵抗力;;一旦免疫系統減弱,就可能造成皮膚感染或敗血症、肺炎及腦膜炎,若嚴重的話,會導致系統性的發炎反應,造成大規模的血管舒張,休克和死亡。

外來的病原細菌則是機會性感染,一般在免疫抑制或是囊腫性纖維化的人身上發病。這類的病原細菌有綠膿桿菌(又名銅綠假單胞菌)、洋蔥伯克氏菌(又稱伯克霍爾德菌屬)等。

病原菌也會進化,直至具有突破免疫系統,入侵人類的能力,這也代表免疫系統受損的人比較容易因致病菌而罹患疾病。當致病菌損害宿主組織或干擾其功能時,就會出現疾病的症狀。細菌也能透過激發免疫反應(無意中損害宿主細胞)或釋放毒素,直接或間接地損害宿主細胞,並利用宿主細胞作為營養物質,產生廢物,造成直接損害。

病原體侵入宿主的感染途徑,包括飛沫感染、接觸感染、空氣傳播等,接種疫苗、洗手、消毒是預防病毒的有效方法。每種病原細菌都有其特殊的作用,會使感染者出現特定的症狀,但也有些人即使感染病原菌了,也不會出現症狀。有些病原細菌則是要在特定的條件下,才會導致疾病,例如由皮膚上的傷口或性活動進入體內,或是在抵抗力較差的情形下進入人體。

至於疾病和微生物之間的因果關係,可以用柯霍氏法則(註)判斷。常見的細菌如下:

1.食品中毒、引起腸胃不適的常見指標性病原菌:沙門氏菌、單核球增多性李斯特菌、霍亂弧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及腸炎弧菌,以及O157型大腸桿菌、蠟樣芽孢桿菌(俗稱仙人掌桿菌)、志賀桿菌、阪崎腸桿菌、彎曲菌屬(又名曲狀桿菌屬或彎曲桿菌屬)。

2.引起呼吸道感染的細菌:肺炎鏈球菌、結核分枝桿菌、百日咳博德氏菌、流感嗜血桿菌等。

3.引起皮膚和傷口感染的細菌:金黃色葡萄球菌、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多重抗藥金黃色葡萄球菌,對抗生素具有抗藥性)等,以及化膿性鏈球菌破傷風梭菌。

4.影響神經系統的細菌:肉毒桿菌、單核細胞增多性李斯特菌、腦膜炎奈瑟菌

5.引起泌尿道和生殖器感染的細菌:淋病奈瑟菌、披衣菌、梅毒螺旋體、大腸桿菌等。

6.人畜共通傳染病:從動物傳播的細菌,可感染人類引發疾病,如鼠疫耶爾森氏菌、布魯氏菌屬、炭疽桿菌、鉤端螺旋體屬等。

損害宿主組織的蛋白質分泌,是許多細菌病原體感染過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另外,革蘭氏陰性菌裂解時,會釋放內毒素。

疾病和微生物之間的因果關係可以用柯霍氏法則來判斷。研究指出,損害宿主組織的蛋白質的分泌,是許多細菌病原體感染過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鏈球菌屬及葡萄球菌屬屬於常見的人類微生物群系,一般會在人體的皮膚或鼻咽部位,不過這些細菌也可能造成皮膚的感染,這些病菌也可能造成敗血症、肺炎及腦膜炎,若嚴重的話,會導致系統性的發炎反應,造成大規模的血管舒張,休克和死亡。

註:柯霍氏法則Koch's postulates
是由四項標準組成的一套研究思維,用以建立疾病和微生物之間的因果關係。此法則由柯霍Robert Hermann Koch和勒夫勒Friedrich Loeffler共同於1884年將理論公式化,並於1890年由柯霍獨立修正後公諸於世,並以此為基礎建立炭疽和結核的病原學,但這套思維已被廣泛運用在其他許多疾病上。

參考網址
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5608399/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8934339/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19868952/
 

 

獲得每月限時獨享優惠,健康新知第一手消息!

>>馬上訂閱太陽星電子報<<